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加强廊坊低碳环保建设,构建宜居城市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紧扣2011西安世园会的主题,通过翔实的调研数据与大量的分析,对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将营造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本地区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韵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 详细介绍:
- 本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紧扣2011西安世园会的主题,通过翔实的调研数据与大量的分析,对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将营造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本地区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韵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本研究在市政府提出在廊坊建设环渤海休闲娱乐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等研究的情况。结合廊坊实际,提出了加强廊坊市低碳环保建设的必要性,阐述廊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转变增长方式,以及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模式的必要性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总之,廊坊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将绿色定为城市的主色调,以“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为城市定位,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大力实施景观林带、街道绿化、游园精品等一系列园林绿化工程,让城市更绿更美。按照“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的建设理念,全力打造绿色城市,构建宜居廊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将营造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本地区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韵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研究紧扣2011西安世园会的主题,通过翔实的调研数据与大量的分析,对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研究在市政府提出在廊坊建设环渤海休闲娱乐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可以很好的指导廊坊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省委对廊坊提出了 “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的建设理念,在全力打造绿色城市,构建宜居廊坊的过程中,本研究的措施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摘要: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等研究的情况。提出了加强廊坊市低碳环保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措施,列举了城市绿化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低碳;环保产业;宜居城市;绿化 Abstract: The system elaborat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ow-carbon city, occupies research the suitably and so on city situations. Proposed strengthens the Langfang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effective action, enumerated the concrete plan which the city afforests. key words: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product; Occupies the city suitably; Afforests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1]田海宽.基于京津走廊经济发展的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公共网络资源,2010-01-27 [2]方世南.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一文商榷[J].学术月刊,2002, (2). [3]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10,(4). [4]钟丽锦,白庆中.可持续发展的“零排放”生态城市模式初探[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5). [5]王爱民.政府工作报告(廊坊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廊坊政府网,2010.2.20 [6]廊坊市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廊坊市统计局网站,20103.10.
调查方式
- 1.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2.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不同学者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什(EdwardL.Glaeser,2007)比较系统地研究城市CO2的排放量计算方法及应用分析.对美国10个典型大城市中心与郊区单位家庭采暖、交通、空调及生活能耗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CO2/t排放折合43美元的经济成本核算,从碳排放的经济学角度,科学地提出了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英国学者Chris通过对英国国民家庭生活中电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统计。把国民的生活支出及各种物质消耗定量转化为CO2排放.以数据形式展示了英国家庭生活碳排放的未来情景及低碳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英国国民生活的低碳标准。日本学者柳下正治(2007)立足日本国家碳排放现状及城市背景.通过研究日本家庭、运输部门及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从产业分布、建筑建造、低碳交通及新节能技术应用方面提出减小城市碳排放的措施。 国内对生活排碳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宅及公建中的能源使用上。提出加强生活及公共建筑使用中节能措施。建筑设计与发展要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陈飞。2008),努力实现建筑用能与产保、可再生资源利用相结合。转变建筑的高能耗型消费模式。延长建筑物生命周期(宋春华,2007)。 进入21世纪,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之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各国纷纷从国家层面推出相应的规划和计划,确认低碳理念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指导地位。例如,最先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在其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为加强同国际组织在人民生活环境建设的合作,1991年6月8日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北京信息办公室成立,国内部分城市参加了联合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评比并获奖;2001年我国建设部又设立了自己的宜居奖项——“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使我国城市发展与国际接轨,珠海、大连、中山、厦门、青岛、威海等获奖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明星和典范,被公众称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激起了我国城市和居民对宜居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