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掘出各子系统与底层指标适配关系。提出了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演化规律,具有原创性。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必有之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工作。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标志着两型社会建设从目标、政策走向实践。   国内外与两型社会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等方面,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例如,在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 及若干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有关学者都提出了相关指标体系。在两型社会评价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方面,系统学方法是目前的主流方法,其代表性研究主要有:我国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1984年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协调发展追求的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的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Odum,Norgaad等学者提出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循环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实现共同发展。杨青,张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和顶层设计等方法,提出了以协调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为顶层指数,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来构建多层次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建立了两型社会的协调发展指数与综合指数模型,通过模拟仿真对协调发展指数与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证了协调发展指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   但是,总体上看,目前两型社会评价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专门针对这一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两型社会理论体系研究十分薄弱,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更是鲜见。二是两型社会发展水平主要用综合指数进行分析,但它无法反映协调发展状况。协调发展指数研究较少且不系统。本文将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揭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并提出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作品采用顶层设计方法设计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指数等顶层指数,运用复杂科学原理与方法,从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子系统来构建多层次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集成形成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揭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得出我国主要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图谱,提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策略。   在明确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思想,建立两型社会协调发展MSP演化规律结构模型,分析由多个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的动态演变及发展状态。   根据多目标决策和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综合指数模型、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其中 协调发展指数反映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和发展度的耦合关系,它是协调度和发展度的复合函数。发展度是指区域内各子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变化的程度。所以反映到协调发展指数上来,就要兼顾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一致、统筹一致,兼顾质量和数量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建立了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协调发展指数是协调度和发展度的复合函数,其模型为:Z = r • D 通过该模型,可以更好地度量两型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水平和发展水平。   在建立协调发展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通过对有关两型社会、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文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检索和统计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省市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初步筛选出人均GDP(x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4)、养老保险覆盖率(x5)、城镇登记失业率(x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7)、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x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9)、万元GDP电耗(x10)、每万人申请专利受理数量(x11)、R&D占GDP比重(x12)、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3)等13项指标作为两型社会评价的底层指标。   本文根据统计年鉴,选取2001年至2008年全国30个省市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指标数据作为样本。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万元GDP电耗)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变化趋势、量纲不一致及数量级的差异现象,并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   样本通过了KMO以及Bartlett检验,KMO检验系数为0.781,Bartlett检验P值小于0.001。   计算出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表1)。由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这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4.39%,即这四个成分所包括的信息占原始变量所包含总信息的74.39%,因此可以提取前四个成分作为主成分。 表1 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5.605 43.119 43.119 2 1.709 13.148 56.267 3 1.289 9.914 66.181 4 1.068 8.213 74.394   根据各原始变量旋转后的主成分矩阵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R&D内部经费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在第一主成分的载荷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可以用第一主成分代表经济子系统;人均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养老保险覆盖率在第二主成分的载荷系数较大,这些指标反映的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状况,因此可以用第二主成分代表社会子系统;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万元GDP电耗在第三主成分的载荷系数较大,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与第四主成分关联度较大,这些指标反映的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因此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都代表资源和环境子系统   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2)计算四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 表2 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指标 Component f1 f2 f3 f4 x1 -0.009 0.247 0.019 0.104 x2 0.327 -0.076 -0.083 0.136 x3 -0.117 0.414 -0.188 -0.039 x4 0.180 -0.407 0.056 -0.013 x5 -0.034 0.307 -0.042 0.045 x6 0.372 -0.146 -0.106 0.062 x7 -0.060 -0.130 0.432 0.032 x8 0.038 -0.005 -0.010 0.733 x9 -0.045 -0.098 0.430 -0.245 x10 -0.050 -0.051 0.362 0.152 x11 0.237 -0.016 -0.019 0.227 x12 0.293 -0.102 0.016 -0.271 x13 0.214 -0.067 0.121 -0.250   基于“协调度-发展度”二维模型,根据各地区的协调度及发展度计算结果,得到各地区的两型社会协调发展MSP演化图谱。按演化规律分类如下: (1)先协调后发展 代表地区:四川、重庆、广西、福建。 (2)先发展后协调 代表地区:上海、广东、天津、浙江。 (3)协调与发展相互促进 代表地区:北京、湖北、湖南、江苏。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证明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演化规律。通过对全国各地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路径分析,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展起点高,速度快,多为先发展再协调的发展路径;中部地区以湖北和湖南两个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代表,协调与发展同步进行,但发展速度较慢,整体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先协调后发展的演化规律。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对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先协调后发展型地区或是先发展后协调抑或是协调与发展相互促进型地区,都必须先转变发展观念,切实改变那种三高末端治理式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树立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重视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并创新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品图片

  •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目的是调查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现状,揭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规律,并提出对策建议。   其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子系统来构建多层次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掘出各子系统与底层指标的适配关系,提出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提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演化规律,具有原创性。 2、设计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发展度以及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揭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子系统与底层指标的适配关系,具有前沿性。 3、提出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战略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客观反映社会、经济、自然等多个子系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完善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发展的统筹兼顾。   二是监测和预警作用。本课题以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协调发展指数的分析判断,实现对两型社会各个阶段建设工作的有效监测和预警。   三是绩效考核功能。本课题通过量化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考核两型社会建设中各方面的工作绩效。

作品摘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区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建立两型社会的协调发展指数与综合指数模型。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子系统来构建多层次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筛选出两型社会评价的各项具体指标作为底层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掘出各子系统与底层指标的适配关系,提出我国各省市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将丰富两型社会理论以及评价理论、方法和工具,所建立的科学、可行、可操作性强的两型社会评价体系,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成果被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武汉市统计局采纳。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和对策建议对湖北省和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编制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 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1997, 48-98 [2]湖北省统计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初步评价[EB/OL]. [2008-09-22]. stats-hb. gov. cn/structure/xxgk /tjfx/qstjfxzw_7986_1.htm [3]湖南省统计局. “两型社会”监测考核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R]. 2008(5):1-7 [4] Liverman D M, Hanson M E, Brown B J,et al. Global sustainability:toward measuremen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8, 12: 133-143 [5] Christian Azar, John Holmberg, Kristian Lindgren. Socio-ecological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6, 18: 89-112 [6] Barrera R A, Saldvar V A. Proposal and Application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J] . Ecol. Indic, 2002, 2: 251- 256 [7] 马世俊,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8] Odum H T. Basic Ecology [M]. New York: Saunders, 1983

调查方式

走访、书报刊物、统计报表(以统计报表为主)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原理与方法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Romer,Lucas等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们开始将环境或污染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研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条件问题。Grossman等以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做实证,揭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Fare等提出了评价环境效率的DEA模型;Hartwi研究了用两个序列的Hurst指数构建协调度的R/S (rescaled range)测度方法;Hanley等建立了协调度的协同学分析模型。吴玉鸣,张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等。 (2)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外对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及若干国家的政府,有关学者都提出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等指标体系和有关的统计方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建立了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为基础变量的人类发展指数(HDI)。Joachim在HDI的基础上提出了CHDI(Corporat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湖北省统计局建立了一套由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湖南省发改委制订了“两型社会”指引下的长株潭城市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文建设4个方面共43个指标。简新华等对建立两型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专门针对这一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机理研究十分薄弱,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规律研究更鲜见。二是两型社会发展水平主要用综合指数进行分析,但它无法反映协调发展状况。协调发展指数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三是指标体系的建立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多为序列分解式的简单线性关系,适配关系缺乏科学论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