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温室大棚作物智能监控系统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信息技术
- 大类:
- 科技发明制作B类
- 简介:
- 通过简单的装置来实现温室大棚作物的生长状况的监控。
- 详细介绍:
- 由于温室监控系统都成本较高,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温室大棚多采用温湿度计监测,凭农户经验生产,一般因日照少、土壤温度低,作物生长都不令人满意。设计低成本、高精度温室监控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设计选用低成本的单片机、数字温度传感器等作为主控单元,完成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的采集、控制,最终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作物生长环境。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 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多点温度监测,通过数据融合判断环境温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通过RS—232通讯总线传给主机(PC机),实现多温室系统的数据处理、监控。 本设计的主要特点: 1. 按键模块可实现参数设定; 2. 多点数据采集,采用数据融合技术: 3. 系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4. 能够适应不同地域的温室大棚监控作物的生长。
科学性、先进性
- 该系统很具有科学性,成本低,既经济又实用很适合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温室大棚作物的普遍使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可以大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使用潜力。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 暂未参与任何展示活动与鉴定结果
作品所处阶段
- 试验阶段
技术转让方式
- 与创作者协商解决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 现场演示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 本系统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只需调整参数就可达到满足不同作物生长的环境,农户使用成本低,适合秋冬季农闲时期反季节花卉、蔬菜生产。较少的成本投入,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可减少东菜西调的运输成本,对稳定市场物价也能起到调控作用,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978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首先研制出微型计算机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传感器,输入输出接口,机械传动装置,变温管理软件等。目前日本、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国家根据温室作物的要求和特点,对温室内光照、温度、水、气、肥等诸多因子进行了自动调控。美国和荷兰还利用差温管理技术,实现了对花卉、果蔬等产品的开花和成熟期的控制,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要。日本和荷兰等国家研究了一系列的植物组织增殖、嫁接、育苗、采收等的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国家还建造了一些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植物工厂,采取完全封闭生产、人工补充光照,全部采用电脑控制和采用机器人或机械手进行播种、移动作业、采收等。 我国对设施农业的研究也较早,70年代中期将计算机运用到了农业中,80年代初期将计算机运用于温室的管理和控制领域。9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和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制开发了温室控制与管理系统。90年代中后期,江苏理工大学毛罕平等研制开发了温室软硬件控制系统,能对营养液系统、温度、光照、CO2、施肥等进行综合控制,是目前国产化温室计算机控制系统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产化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引进国外大型现代化温室设备和综合控制系统的进程,这对我国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设施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己成为我国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新产业。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引进国外温室监控系统以来, 在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温室监控系统上, 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智能化程度较高, 系统结构和操作复杂, 耗能大, 成本高等, 不适于大范围推广。 推广和使用成本低、性能可靠的温室测控系统将是日光温室生产走向工业化、自动化、产业化和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 而温室内环境因子的综合自动控制是实现温室生产高产、优质的关键。对日光温室的温度、湿度、光照、CO2 浓度的智能化监测和调控, 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外的现代化玻璃温室, 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但成本太高, 不适合国情; 国内已有的日光温室管理措施和手段落后, 技术水平发展缓慢, 且主要是采用自然能源, 其造价虽低, 但过于简陋, 只有少数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等单一环境因子的监测, 还不能满足现代农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