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研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研报告》一书是以实践调查课题: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查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从确定研究课题到开展实践,再到整理撰写调研报告,全程历经一年。全书共分为四章节。 附录部分包括社会人士对本次调研的题词以及国家级大报《西部时报》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相关报道的影印版。希望通过这个调研课题及这本调查报告能号召起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的未来贡献绵薄之力。
详细介绍:
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于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具体分为五小节,暨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概况分析;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地调查分析;通州区光爱小学实地调查分析;北京市各城区救助站救助模式调查分析(以西城区(原宣武区)救助站基本情况为例);西城区大栅栏居民委员会及大栅栏派出所对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基本情况调查。 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对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中的公私立典型救助机构的对比。通过基本情况、基本生活情况、教育模式、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配备水平四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三章,主要是对问卷调查的量化分析,以柱状和饼状统计图为主,图文结合,展示了部分北京市市民对流浪儿童生存及救助现状的了解情况。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分析。 附录包括社会人士对本次调研的题词、国家级大报《西部时报》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相关报道的影印版以及本次调研使用的调查问卷。

作品图片

  • 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研报告
  • 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研报告
  • 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研报告
  • 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研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们希望减少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制度落后而导致出走的流浪儿童的数量,提高民众关注度和支持度,力求从根源上救助流浪儿童,提高流浪儿童自助他助的意识;另外提高社会各界对此类问题的深入了解程度,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作品从北京市公私立救助的典型机构、民政部门及区县基层救助站等机构亲自采访调研,辅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北京市流浪儿童生存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得出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如对比、数据、调查问卷等深度挖掘北京市流浪儿童的救助现状。报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以及最近网络上“微博打拐”都在进一步关注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这一现象对于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解决是一次机遇。我们从调查机构以及流浪儿童的典型个案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归纳提炼,力求全面展现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体系,为发现和解决流浪救助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希望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弱势群体。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使他们接受正规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我国竞争力。对于北京而言,有利于加快打造“世界城市”,进一步推动民生改革,落实“十二•五”规划。报告对北京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进行了调研,并通过公私立机构等地总结出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及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一定程度上为北京流浪儿童的救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更全面完善救助体系。

作品摘要

本作品以实践调查课题: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调查为主要内容展开,共分四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于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具体分为五小节,即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概况分析;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地调查分析;通州区光爱小学实地调查分析;北京市各城区救助站救助模式调查分析(以西城区(原宣武区)救助站基本情况为例);西城区大栅栏居民委员会及大栅栏派出所对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基本情况调查。 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对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中的公私立典型救助机构的对比。通过基本情况、基本生活情况、教育模式、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配备水平四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三章,主要是对问卷调查的量化分析,以柱状和饼状统计图为主,图文结合,展示了部分北京市市民对流浪儿童生存及救助现状的了解情况。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分析。 附录中有一些社会人士对本次调研的题词和国家级大报《西部时报》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相关报道的影印版,以及调研中使用的调查问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3月22日国家级大报《西部时报》第659期总第664期第14版发表《关注流浪儿童,我们在路上》一文,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 荣获2010年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M].法律出版社.1998 [2]许东,洪江荣,任兆龙.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管理模式初探—以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例[OL]. [3]爱•家园—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M]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5]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民发[2006]11号) [M].2006 [6]中国发展门户网[OL] . [7]新华每日电讯[OL].

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进行图片、照片采集;书报刊物;统计报表的分析;国家相关文件等方式进行调研。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针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国内学者针对地域及救助模式的不同,主要从社会救助结构、政策法律以及地域具体情况的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得出结论。郑颖虹在《宁波市流浪儿童救助多方合作模式研究》以儿童保护“最大利益原则”理论、儿童个体权利理论和公私伙伴关系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宁波市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导致他们外出流浪的原因,介绍了宁波市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现行政策设计及运作,并结合英国等国的经验,分析了宁波市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倡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各方共管”的大救助格局。张京京等人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典型模式及相关工作问题分析》中指出由于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流浪儿童的生存状态、身心健康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目前有关机构与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政策法规,国内出现以"郑州模式"为代表的多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从而分析了相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赵军等人在《残疾儿童刑事保护之立法完善——以流浪乞讨儿童为中心》指出,现行刑法中关于"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一系列条文设计不利于流浪乞讨残疾儿童的权利维护,应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相关精神为指导,充分关照这一极度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正确处理社会秩序与个人权利、形式平等与特别保护、尊重自决与最佳利益的关系,这也是完善相关立法的关键。鞠青在《我国救助流浪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梳理了我国救助流浪儿童的发展脉络,指出救助强制性的界定、救助人数以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要深化对流浪儿童的实证研究,建立和发展一种全新的积极主动的早期干预和救助保护服务方法。陈嘉佳在《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群体职业乞讨问题—一个博弈分析》一文中通过模型的建立与均衡的推导,得出流浪儿童受控行乞的内在原因是政府执法成本过高,惩处力度过小以及丐头获得超额收益,认为应该通过鼓励社会的广泛参与,优化第三部门的公益慈善环境来减少政府的执法成本,并将社会救助与公共管理相衔接来减少丐头的超额收益,增加其违法成本。 综上,国内现有对流浪儿童的研究大体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地域上不具有代表性,公私立救助机构对比方面有所欠缺,对北京救助体系分析仍有不足。本报告从北京市救助体系中提炼出公私立救助机构的对比情况、救助实例和北京市民问卷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等方面,较全面的反映了北京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问题及分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