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异类文化成因及其影响调查研究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对天津在校大学生及网民做的关于网络异类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受访者对网络异类文化所持有的态度,从而推断出民众对于网络异类文化的态度。同时对当前热门网络异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并对网络异类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度剖析,进而阐述了其对经济、社会、心理、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然后,我们经过探讨与研究分析,提出了如何优化网络管理和改善此类现象的方法和建议。
详细介绍: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文化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纠结各种原因,网络异类文化也随之产生。网络异类文化的影响尤如一把双刃剑,它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我们针对网络异类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了解网络异类文化对人们具体有哪些影响和作用。我们首先针对天津商业大学进行调查,局部分析一些关于它的现状,然后扩展到天津各大高校。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对于网络现象产生的因素与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兴起较晚(大约始于1996年的“数字化热潮” ),最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黄鸣奋先生,再如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课题研究。而在国外,网络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分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理探讨阶段。 本作品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调查论证,网络异类文化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对人们有影响,且弊大于利,进而分析研究并提出应对的方法与建议。本文属于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报告,来源于“凤姐”、“虐兔女”、“网络词汇”等网络异类事件。希望通过此调查使人们认识到网络异类文化的现状与危害,促使人们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作品图片

  • 网络异类文化成因及其影响调查研究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撰写的目的:该调研可以从一定角度了解网络异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也可以了解这些网络异类文化对大众心理、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和方法以降低对大众的不良影响。 基本思路:由于网络异类文化的崛起并且对于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影响加深,针对大学生进行调研,调研通过两种方式同时进行,随后进行调研结果深度分析,得出结果,通过结果提出改善方法及建议,并在论文最后,对于该课题的后期发展进行综述。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网络异类文化成因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是网络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异类文化不等同于负面文化,异类可能变异为正面或负面的东西,且关于此类的研究尚不多见。人们对于此既缺乏认识和理论,也缺乏调查和对策。在网络影响影响已经崛起为当代世界的主流影响的背景下,对待网络异类文化的态度既有可能失之过宽,也有可能束之过严,我们以新颖准确的切入点,对网络异类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并且提出创意性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题结合了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实际问题,阐述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该课题阐述了其原因及影响,对其产生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方法与建议,以维护网络的正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品摘要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异类文化正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对天津在校大学生及网民做的关于网络异类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受访者对网络异类文化所持有的态度,从而推断出民众对于网络异类文化的态度。同时对当前热门网络异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并对网络异类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度剖析,进而阐述了其对经济、社会、心理、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然后,我们经过探讨与研究分析,提出了如何优化网络管理和改善此类现象的方法和建议,最后描述了如何对网络异类文化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后期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第十一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 三等奖 第二届“许旭升奖学金” 三等奖

参考文献

[1]王贤卿.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 2005 [2] 刘颖. 从受众角度看我国SNS网络社区迅速发展的原因[J]电影评介, 2010,(04) . [3]宋德如. 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干预[J]青年研究, 2000,(11) . [4]孙清萍. 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6,(01) . [5]李娟娟.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6):第2页 [6]罗明,林玲. 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 2001, (04) [7] 谭建伟,朱一,赵全利. 计算机给人类社会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2) . [8]何伟. 网络环境下的文化管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4) [9]程云瑞. 网络文化的双刃剑[J]. 中国电子出版, 1999, (03) [10] 秦柳. 浅析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调查方式

(1)调查问卷方式,通过针对问题对天津市10所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并且用excel等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2)案例分析方式,通过对近期网络异类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得出其成因以及影响。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网络文化的研究评价: 网络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国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前期,即初识网络阶段。引领这一潮流的,主要是各个大众媒体,他们只是一般性地介绍网络文化。这个阶段的话题主要局限于网络文化是好还是坏的争鸣,人们纷纷预卜网络文化的前景;第二个阶段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本体研究阶段,此时,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们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网络文化综合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包括4个领域的研究—(l)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2)揭示和考察关于这种互动的话语;(3)分析对这种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互动的鼓励、促进或阻碍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原因;(4)评估那些有意或无意作出的技术变更的决定和程序设计,它们一旦投入使用,将形成网络和使用者之间的界面。网络文化综合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对这4个主要方面的交叉研究。 国内网络文化的研究评价: 国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兴起较晚(大约始于1996年的“数字化热潮”),在从文艺学与美学角度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黄鸣奋先生,其系列著作《电脑艺术学》(1998)、《电子艺术学》(1999)、《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和《超文本诗学》(2001)对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阐述,代表着目前国内此领域的研究水平。另外王强的《网络艺术的可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一书探讨了现代科技革命对艺术的影响,也是这方面较有深度的论著。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由于这一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观点仍有待进一步探讨。譬如,关于网络文化的特征、关于网络文化的价值等等。近年来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新潮流的博客文化将是网络文化研究者关心的热点。而且对校园网络文化较为关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