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依托新媒体,服务新青年--公共治理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构想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主体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前言、我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预想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作用价值。综合理论研究及对调研数据的分析课题组进行了初始平台预想,并在对可依托的资源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正式平台预想以及平台后期推广预想,以期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率,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规范化与长期化。
详细介绍:
  共青团是组织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纽带和桥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日益成熟化,团组织要在继续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作出现的新情况,积极做好内引外联工作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本文以团中央“两个全体青年”工作目标为契机,积极探索构建“依托新媒体,服务新青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   本文主体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前言、我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预想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作用价值。其中公共治理现状部分主要论述公共治理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治理理论契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调研数据的分析,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大学生希望得到社会实践能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群体有能力提供志愿服务,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呼叫平台。基于以上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初始平台预想,并在对可依托的资源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正式平台预想以及平台后期推广预想,以期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率,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规范化与长期化。

作品图片

  • 依托新媒体,服务新青年--公共治理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构想
  • 依托新媒体,服务新青年--公共治理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构想
  • 依托新媒体,服务新青年--公共治理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构想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搜集并分析数据,了解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明确志愿服务与公共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对治理理论契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次,提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构想,包括初始平台预想与正式平台预想,并对可依托的资源情况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作用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中罗列的数据均为实地调查所得,可以真实的反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引入到社会公共治理研究范畴,对河北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创造性。   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呼叫平台构建的探究是为实现公共治理规范化与长期化参与的尝试,项目研究探索性较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我们可以构建丰富的大学生志愿者“信息库”。能够确保政府及社会的志愿服务需求及时得到满足,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效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有利于加快志愿服务项目常规化进程,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化运作,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潜在能量,树立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

作品摘要

  本文主体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前言、我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预想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呼叫平台的作用价值。其中公共治理现状部分主要论述公共治理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治理理论契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调研数据的分析,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大学生希望得到社会实践能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群体有能力提供志愿服务,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呼叫平台。基于以上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初始平台预想,并在对可依托的资源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正式平台预想以及平台后期推广预想,以期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率,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规范化与长期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现得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石家庄市委石家庄员会志愿者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石家庄市裕华区委员会、河北省血液中心、石家庄市裕华区石门社区委员会、石家庄市裕华区金马小区第五社区居委会的认可,并获得课题部分成果的采纳。

参考文献

中国共青团网: “用好新媒体,服务青少年” : 石家庄经济学院校团委: 石家庄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河北社会志愿服务网: 广东志愿者服务联盟: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和亲临实践的调查方式,对调查对象逐一进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所以对于呼叫平台的相关研究较少,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多为理论研究,总结如下:   国内方面,张辉认为为使青年志愿者行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的运行需要有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等运行机制作保障。缪建红和俞安平认为必须对志愿者资源加以分析、设计、规划、管理与投资,发挥其价值和潜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有机整合,同时志愿人力资源与专职人力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李宝元则主要讨论了志愿者的招募要点,志愿者的内在激励机制以及志愿者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的问题。吴冠之、王方华和周洁如都分别从营销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作了分析。邓国胜指出当前中国的志愿服务不再是僵化的纯官方行为,也不是纯民间行为,而是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即三种模式并存: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代表是中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代表是一些草根组织。   国外方面,西方学者如韦斯布罗德认为政府和志愿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上是互补关系。亨利•汉斯曼认为,在市场交易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合约失灵”现象发生后,导致消费者蒙受损失,因此部分公共产品需要由非营利组织来提供。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为:“公共参与提高了公民对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在政府与志愿组织关系的理论研究中,萨拉蒙提出的第三方政府理论认为政府应更多地是承担管理者的功能,而将相当程度的处理权留给了非政府部门,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此外,还有相互依存理论,认为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的,政府与志愿组织之间存在着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各种理论都将伙伴与合作关系作为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基本关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