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探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川陕苏区后,当地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起来。全苏区近40万妇女参加各种组织,还创建了妇女武装,逐渐形成了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为苏区的后勤保障和革命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为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川陕苏区史和妇女运动史的光辉篇章。同时,她们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被历史所铭记。
详细介绍: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四川和陕西两省的交界地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对于该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涉及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宣传工作、文教事业、医疗卫生、人物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在这诸多内容中,还有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革命女性问题。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川陕苏区后,当地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起来。全苏区近40万妇女参加各种组织,还创建了妇女武装,逐渐形成了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为苏区的后勤保障和革命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为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川陕苏区史和妇女运动史的光辉篇章。同时,她们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被历史所铭记。

作品图片

  • 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探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写作目的: 一,拓展川陕苏区史的研究视野,丰富川陕苏区史的研究成果。 二,突破川陕苏区史传统的研究范式,尝试川陕苏区史研究的新模式。 三,加强革命史中对女性的关注,审视女性对革命的贡献。 基本思路: 一、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的基本情况 二、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与苏区妇女运动工作 三、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的独特贡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和先进性: 学术上:结合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女性群体研究,通过女性在革命中的巨大作用,为革命史中女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方 方法上: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结合,试图达到历史学和相关学科的有机整合。 内容上: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全面涉及川陕苏区女红军的相关专业性论述。 独特之处: 本文做到了历史学、社会学、性别学和妇女学的有机结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凡此努力,寄希望于拓展川陕苏区史的研究视野,突破川陕苏区史的研究范式,引起学术界对女红军研究的更多关注。 亦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有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孕育川陕苏区女红军成长的这片土地,这里的革命先烈值得我们去缅怀,这里的革命精神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

作品摘要

内容摘要: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川陕苏区后,当地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起来。全苏区近40万妇女参加各种组织,还创建了妇女武装,逐渐形成了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为苏区的后勤保障和革命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为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川陕苏区史和妇女运动史的光辉篇章。同时,她们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被历史所铭记。 关 键 词: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群体;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说明: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的学术性专著或论述: 关于革命女性的文章,期刊网上只有一篇《井冈山时期的人物群体研究》,里面有一章涉及到了井冈山的革命女性。 对于川陕苏区的革命女性,没有相关的文章或专著。 对于川陕苏区的妇女和女红军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两本:是何光表的《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和李芝兰的《巾帼壮歌——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纪实》。且侧重于史实的搜集和记录。 检索目录: 1.《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 2.《川陕革命根据地史》 3.《妇女之路——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的四川妇女》 4.《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 5.《女红军述论》 6.《南江县(长赤县)参加红军人员名录》 7.《巾帼壮歌——川陕苏区女红军纪实》 8.《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 9.《南江县志》 10.《巴中县志》

调查方式

□走访 □人员介绍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图片、照片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四川和陕西两省的交界地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川陕苏区革命女性是所有苏区革命女性最为引人瞩目的一支。她们不仅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武装,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革命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革命女性为川陕苏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全中国妇女的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们理应被纳入革命史研究的中心范围。但是,长期以来,革命女性研究一直处于革命史研究的边缘地带,尤其是对川陕苏区革命女性的研究,除了本地学者,国内外几乎无人问津。鲜有的少量报道,也大都集中于对个别革命女性“精英”人物的舆论宣传和歌功颂德之上,英雄情结和崇拜心理十分明显。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