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及消费者选择意愿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近年来“农改超”逐渐流行,然而就超市经营机制本身来说,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依据,对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农产品的选择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的改进建议。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消费者收入与教育程度因素在决定消费者购买地点选择时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而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的改革,则主要在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与管理。
- 详细介绍: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贸市场农产品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的需要,从发展趋势来看,超市已逐渐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经营的主导业态,然而就超市经营机制本身来说,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依据,对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农产品的选择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的针对性改进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消费者收入与教育程度因素在决定消费者购买地点选择时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并结合相关消费经济理论与组织行为理论,探究出这些影响因素背后共通的经济学、社会学原因,为“农超对接”化发展提供可以信服的参考建议,弥补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零散的影响消费者农产品购买地点决策的因素,而缺乏对相关因素的整体性分析的现象。此外,以往研究倾向于将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割裂开,认为提供高质量农产品的超市经营模式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本研究认为通过经营模式的改进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有助于同时实现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成本降低。这对于促进“农超对接”,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末端升级,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市已逐渐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经营的主导业态,然而就超市经营机制本身来说,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依据,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调查数据对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农产品的选择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相应的提出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的改进建议,对于促进农超对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通过实际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意愿的问卷调查搜集真实数据,并依此建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客观的分析出消费者收入与教育程度因素在决定消费者购买地点选择时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针对分析结果对超市农产品的经营机制提出改进建议,特别是经营模式的转变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管理,对于促进“农改超”进程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超市的发展将加快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加快我国农产品超市发展,必须客观研究当前我国消费者在农贸市场与超市农产品之间的消费偏好,以及“农改超”的相关制度方式,这不仅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剩余起到推动作用,更是对促进农超对接,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末端升级,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市已逐渐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经营的主导业态,然而就超市经营机制本身来说,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依据,对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农产品的选择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的改进建议。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消费者收入与教育程度因素在决定消费者购买地点选择时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而超市农产品经营机制的改革,则主要在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与管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农产品购买选择意愿研究与“农改超”发展对策》于2011年在由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统计与管理》杂志的第3期发表。
参考文献
- [1] Mcnair, M.P.: Signification Trend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ost-War Period in Smith, A. B. (Ed), Competitive, 1958. [2] Nielsen, O.: Development in Retailing, in M. Kjaer-Hansen (Ed.), Reading in Danish Theory of Marketing, North-Holland, 1966 [3] 刘李峰、武拉平、张照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 [J],《中国农村观察》,2007,1 [4] 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 [J],《农村经济》,2006,2 [5] 张光辉:《发展我国农产品超市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0,7 [6] 中村孝士:《零售商业展望》,[P],日本零售商业协会,1982
调查方式
- 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常山纺织集团宿舍、尖岭小区等地常住居民的农贸市场与超市的农产品购买偏好与行为进行现场采访,问卷调查等,其中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解释零售业态变迁和发展动力的理论很多,例如零售轮假说(McNair,1958;Izraeli,1963)、真空地带假说(Neilsen,1966)、两极化理论(Gist,1968)等。尽管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强调消费者导向原则的重要性是上述理论的共同之处。消费者的满足状况已成为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动力源(Bauer,1960)。对中国超市农产品经营前景充满期待的学者则认为,有组织的系统管理和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使得超市更有能力经营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这将使其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黄祖辉等,2OO4;胡定寰,2005)。而又有学者指出,短期内超市很难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过高的价格将使其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陈剑,2O02:刘李峰等,2006)。 从影响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胡定寰、Reardon(2003)对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表明,收入因素与职业状况是决定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农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收入与职业状况越好,越倾向于超市农产品购买。黄祖辉(2004)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教育水平在农产品购买地选择上存在着重要影响,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越高,越促使消费者选择超市购买农产品。马俊腾(2007)通过武汉市的实证调查发现家庭人数相对越多,越倾向于农贸市场农产品购买。 综上,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零散的影响消费者农产品购买地点决策的因素,而缺乏对相关因素的整体性分析从而揭示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内在因素。本研究重点关注收入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结合相关消费经济理论与组织行为理论,探究出这些影响因素背后共通的经济学、社会学原因,从而为“农超对接”化发展提供可以信服的参考建议。此外,以往研究倾向于将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割裂开,认为提供高质量农产品的超市经营模式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本研究认为通过经营模式的改进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有助于同时实现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