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开启尘封的记忆——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采录研究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杭嘉湖水路京班对“海派武生”和“海派”京剧风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随着时代变迁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消亡,学术界对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重视不足。我们采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采访法等方法,全面收集有关杭嘉湖水路京班的文字记载和影像资料,着力探究杭嘉湖水路京班与“京派”京剧在受众特点、审美特质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京剧史上的地位。能够丰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并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详细介绍:
杭(州)嘉(兴)湖(州)京剧水路京班与京剧史上以李万春、盖叫天、李少春等为代表的多位京剧大师的成名经历相关,并极大影响了“海派武生”艺术特点和“海派”京剧风格的形成。但因其现存的传承人和史料记载较少,使得这一历史文化不论在业界还是学术界都鲜为人知。此次调研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采访法等社会调查收集资料方法对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进行全面采录。具体走访了嘉兴市文化局、嘉兴市博物馆、嘉兴市船文化博物馆等地,采访了曾亲历、亲见、亲闻杭嘉湖水路京班历史的京剧老艺人和熟悉并了解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从人、事、物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了解和收集有关杭嘉湖水路京班历史的相关口述、文字和影像资料。着力探究杭嘉湖水路京班与“京派”京剧在受众特点、审美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与“海派”京剧的关系和在京剧史上的地位。随着时代变迁,相关政策的变化、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杭嘉湖地区地形地貌的变化等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导致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几近消亡,仅有个别亲历者及其传人对该段历史文化保存着有限的资料。

作品图片

  • 开启尘封的记忆——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采录研究报告
  • 开启尘封的记忆——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采录研究报告
  • 开启尘封的记忆——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采录研究报告
  • 开启尘封的记忆——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采录研究报告
  • 开启尘封的记忆——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采录研究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1、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2、探究其在京剧史上的地位,揭示其兴盛与杭嘉湖发达的航道和地方经济的关系,展示大历史与小人物、社会变革与民众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3、配合学校影片发布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相关研究。 基本思路:首先,追述杭嘉湖水路京班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其次,将其与“京派”京剧进行横向对比。最后,总结出它与“海派”京剧和当地水岸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利用社会调查方法,从传播学、历史学、审美学、地理学等角度整理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采访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收集方法。首次系统整理杭嘉湖水路京班的历史资料。 将杭嘉湖水路京班与京派京剧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杭嘉湖水路京班的总体特征和审美特质。 很多相关的艺人去世,在世的也年事已高,在这些艺人建在、仍然还有大部分清新的记忆时进行采访,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保存,就是一种先进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杭嘉湖京剧表演艺术如今正走向衰亡。此研究具有保护传承浙江非特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利用社会调查方法,多角度对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进行整理研究。 第二,紧密结合国家和浙江省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贯彻全国“文化遗产日”的思想和宗旨,配合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相关的项目研究。 第三,完善学界和业界对于此段历史文化研究。

作品摘要

杭(州)嘉(兴)湖(州)水路京班对“海派武生”艺术特点和“海派”京剧风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随着时代变迁,相关政策的变化、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杭嘉湖地区地形地貌的变化等因素导致杭嘉湖水路京班文化几近消亡。学术界对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重视不足。此次调研综合采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采访法等社会调查收集资料方法,全面收集和了解有关杭嘉湖水路京班的文字记载和影像资料。着力探究杭嘉湖水路京班与“京派”京剧在受众特点、审美特质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京剧史上的地位。希望此次整理研究能够丰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并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被学院推荐参加本校暑期实践优秀论文、优秀个人的评比。并获得“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论文及相关资料一方面以电子杂志的形式在ZCOM平台()发布,下载量已逾13万,并被转载。另一方面,影视资料制成的36分钟纪录片《杭嘉湖水路京班》已在网上发布,并被多次分享。 包括电子杂志、纪录片、所制作的书及此次调研所得的所有资料已被收入浙江传媒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资料库。

参考文献

[1] 周成龙. 嘉兴市文化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0. [2] 忍冬. 擂船声震嘉湖[N].湖州日报,2010-3-22(7). [3] 李紫贵口述,蒋健兰整理. 忆江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9. [4] 薛家煜. 擂船班[J].中国京剧,2007(5). [5] 徐城北. 中国京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 [6] 施旭升.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 [7] 楚天舒. 徽戏寻踪[ N]. 中国文化报.2009-5-31. [8] 陈国灿.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社会的城市化特征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9]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自形成起至今,学术界对此始终未有过较充分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浅层而片面。 在浙江省内: 正式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海派京剧武生代表人物盖叫天的研究上。如张善元《盖叫天和他的盖派艺术》、张善鳞《怀念爷爷盖叫天》、张剑鸣口述《谈我父亲盖叫天演三岔口》、杜钦《戏曲是走的艺术——盖叫天艺论之辨析》等。 在国内的相关领域研究中: 一是在戏剧史或京剧史类的综合研究中略有提及,如专著《中国戏剧史》(叶长海)、《中国京剧史》(马少波等)、《南北皮黄戏史述》(于质彬)、《京剧发展史简编》(刘静沅)、《京剧二百年概观》(苏移)、《京剧之变迁》(齐如山) 、《中国戏剧史》(徐慕云)等。此类著述只是在局部谈及南派京剧,或偶尔涉及有关南派武生的内容,并没有形成对杭嘉湖京剧的系统研究,如于质彬《南北皮黄戏史述》有一章《南方京剧史述》论述南派京剧的形成以及南派武生王鸿寿等名伶。 二是对杭嘉湖代表人物介绍与总结。其中研究成果比较集中于对杭嘉湖京剧的杰出代表盖叫天的个案研究,如专著《粉墨春秋—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盖叫天口述,何慢、龚义江整理),内容 主要包括盖叫天的艺术生活和艺术经验两个方面;《盖叫天传》(龚义江著)、《盖叫天表演艺术》(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三是对杭嘉湖地区京剧的总体特征的研究。此类研究成果最为薄弱,尤其此流派的总体特征和审美特质,至今未发现有人作出全面严谨的论述。在源流和师承方面,出现了一些数量不多的文章,如:韩希白的《南派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变因》(艺术百家,1989);于质彬的《南派京剧纵横谈》(艺术百家,1990)。另外,李紫贵口述,蒋健兰整理的《忆江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9月)介绍了民国年间一些海派京剧艺术家在杭嘉湖一带的水路班子中的活动情况,是有价值的史料。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