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武胜县、蓬安县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处于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所占比例大,心理特点活跃等原因而产生的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本作品立足实地考察,自制问卷以年龄在11岁到15岁之间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变量与其生活学习的关系,以期能够科学认识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的途径,为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尽一份绵薄之力。
- 详细介绍: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农村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农民工的迁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也伴生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留守儿童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增,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迁移,因劳力外出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课题从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基本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通过自制问卷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结论的准确性。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研究都仅限于对个案的描述,缺乏数据支持,更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从留守儿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部分—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入手,立足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观察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全方位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从而尝试提出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内容、质量和效果;学校教学制度安排、教学资源分配、师生沟通交流情况;政府在保障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农村社区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相关问题。在了解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切实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能为相关机构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更好地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作品摘要
-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出现的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初中阶段又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个人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比较活跃,不断地发展、变化、走向成熟,表现出种种特点,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一部分。本文以四川省武胜县、蓬安县两地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实证资料为依据,从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基本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初中...(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1年5月获校2010-2011年度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社科类一等奖第一名
参考文献
- 技术:本报告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深入两县初级中学,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所得数据经过同学朋友关系与孤独感的交叉分析之后,其Sig值=0.02<0.05,呈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同学朋友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不易感到孤单,相反同学朋友关系较差的比较容易感到孤单。 检索目录: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林培淼.袁爱玲《全国...(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本作品综合采用走访、问卷、会议、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图片、照片、集体组织等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早在1994年,上官木子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此后留守儿童逐渐进入学界研究和探讨范围。所谓“留守儿童”,在一些研究中,这类特殊群体也被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孩、空巢儿童等,在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上学者们也有不同看法,如王艳波等在2003年在《青年探索》上发表的《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中认为留守儿童应当是未满16周岁的儿童,吴霓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