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社会政策视阈下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课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与新生代女农民工密切相关的80后男农民工、70后女农民工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其城市适应性的异同,并以社会政策中的户籍、社保、就业和教育培训政策为切入点,探析以下几个问题:①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现状的定量研究;②社会政策对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③探索一套公正有效的促进新生代女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政策方案。
详细介绍:
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生代女农民工业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该群体与城市新生代,甚至80后男农民工、70后女农民工两个亚群体相比,往往更容易成为“问题民工”。一方面,相较于城市居民以及其他两个农民工亚群体,新生代女农民工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如金一虹认为,市场分工带来分化的结果是妇女劳动力的非技术化和低层化,这导致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进一步边缘化。另一方面,我国保障新生代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和规范尚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导致其城市生活、工作以及向上流动,受到了诸多政策或制度性的阻碍。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与新生代女农民工密切相关的80后男农民工和70后女农民工,分别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以社会政策的视角切入,力图提出可供政府部门吸纳的政策与建议。实证研究发现:1、经济适应性上,基本能适应城市的职业、收入,但经济适应程度仍处于较低层次;2,社会适应性上,处于过渡阶段,其消费方式、生活习惯都较为贴近城市生活,但又由于经济收入的制约,导致其社会层面的交往没能完全适应;3,心理适应性上,无法完全适应,她们在价值观上基本与城市居民趋同,且城市生活意愿强烈,但心理归属感缺失;4,户籍政策、社保政策、就业政策和教育培训政策对其城市适应性均有影响。因此,我们建议,一是逐步放宽城市落户准入条件,切实保障其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落实社会保险政策法规,扩大社会福利覆盖广度和深度;三是强化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完善就业信息的双向互动机制; 四是加大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作品图片

  • 社会政策视阈下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 社会政策视阈下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 社会政策视阈下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 社会政策视阈下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主旨在于揭示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现状及户籍、社保、就业和教育培训政策对其影响,并以社会政策的视角切入,以期更好地促进新生代女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政策性建议。 我们探析以下几个问题:1、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现状的定量研究;2、社会政策对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3、探索一套公正有效的促进新生代女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政策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研究内容切合时事热点,与中央和政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紧密结合;研究方法综合性强,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80后”和女性独有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学术界对该群体的研究多局限于定性研究或单向度研究路径的缺陷;此外,据我们团队搜索以新生代女农民工为主题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上仅有7篇。显然,这仍是一个极具开拓性的学术研究领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政策的视角,通过对与新生代女农民工密切相关的80后男、70后女农民工进行比较研究,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三个维度分析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现状,并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以社会政策中的户籍、社保、就业和教育培训政策为切入点,结合分析社会政策对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进而力图构建一套积极促进新生代女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政策方案,为破除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作品摘要

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生代女农民工业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用来指称80、90后的青年农民工群体。然而,这个群体与具有城市户籍的城市市民甚至80后男、70后女农民工亚群体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本课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与新生代女农民工密切相关的80后男农民工、70后女农民工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和文化层面三个维度探究其城市适应性的异同,并以社会政策中的户籍、社保、就业和教育培训政策为切入点,探析以下几个问题:①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现状的定量研究;②社会政策对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③探索一套公正有效的促进新生代女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政策方案。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湖南师范大学"挑战杯"一等奖;杨树达一等奖。

参考文献

1、H.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著,李培林译. 农民的终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李路路.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A]. 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C].李培林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李培林.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 社会学研究1996 4、张志胜. 脱根与涅槃——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 5、刘亚平. 新生代女农民工群体剖析——知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刘开明访谈 同舟共进. [J]. 2007 6、张凤华,曾一帆.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侵害及其应对——以武汉市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7、朱力,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 江海学刊, 2002 8、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 200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书报刊物、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城市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移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指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朱力,2002)而现今国外关于移民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同化和融合论”;“改良型同化论和改良型多元论”、“族群多元论和族群冲突论”、“同化和融合论”理论认为外来移民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质,全面认同和融入接收国社会具有支配地位的族群。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1950)认为,同化是互相接触和较量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接触、竞争、冲突、调整、同化几个阶段,移民族群最终被接收国具有支配地位的族群同化。基于“同化和融合论”的不足,“族群多元论和族群冲突论”对移民适应做出了新的解释和分析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本质或者核心上来说就是研究80后女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 在国内,目前对于此项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适应性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基于以下视角展开:一是现代性视角,强调农民从传统向现代、从乡土向城市、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过程和变化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现代性特征(江立华,2004);二是社会化视角的研究(朱力,2002),还有的则探讨农民工不彻底的社会化现象,即“双重边缘人”(唐斌,2002);三是农民工—城市主体互动关系的视角,这个视角实际上包含社会冲突论和社会排斥的视角(潘泽泉,2004),还有学者在社会距离的视角下来研究这一问题(郭星华、储卉娟,2004);四是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的视角(李汉林,2003);五则停留在描述和分析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内容、障碍和对策的层面上。 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研究仍相当匮乏,即便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视角上,研究的点相对集中,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立足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居多,而立足于社会政策分析视角的较少;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要么侧重于新生代农民工,要么侧重于女性农民工,而没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一起来研究;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局限于定性研究方法的居多,而将定量、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中的居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