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调,还是不调?这是个问题——对20所高校学生调换宿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不少学校开始实行通识教育。在上海,复旦大学以复旦学院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直接安排大一新生不同专业之间混住。另一方面,学生要求调换宿舍的呼声日益强烈。因而如何配置宿舍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双赢,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题借助计量工具着重分析了影响同学调换宿舍的不同因素,根据各因素的统计显著性探讨了影响学生调换宿舍意愿的原因,以提供决策建议。
详细介绍: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不少学校开始实行通识教育。西南财经大学于2007年成立通识教育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统一的通识教育及博雅素质培养,不再将培养的目标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上海,复旦大学以复旦学院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直接安排大一新生不同专业之间混住。另一方面,学生要求调换宿舍的呼声日益强烈。因而如何配置宿舍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双赢,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课题借助计量工具着重分析了影响同学调换宿舍的不同因素,根据各因素的统计显著性探讨了影响学生调换宿舍意愿的原因。据此,我们提出如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宿舍的建议和措施,以实现学生寝室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学生个人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数据处理结果显示:第一,相对于没有转专业的同学,有转专业经历的同学更倾向于调换宿舍。第二,宿舍的生活氛围会影响同学们的调换宿舍意愿。第三,个体差异对调换宿舍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开销上、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上和考研的意愿上,而其他的因素对调整宿舍意愿的影响不大。第四,在调整宿舍意愿的区域差异上,在控制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宿舍氛围的差异性之后,地理上的差异对学生调整宿舍的意愿没有影响。第五,学校的批次对学生调整宿舍的意愿的影响很弱。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以下对策及建议:1.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前,组织所有即将入学的学生在线做一份调查以更人性化地分配宿舍;2. 建立学生宿舍微调系统;3.学校在建设新的宿舍楼时,尽量考虑减少每间宿舍的人数以提高调换宿舍的机动性;4.学校定期组织宿舍长培训;5. 宿舍长定期组织宿舍集体活动。这些对策建议我们会在总结报告中详细论述。

作品图片

  • 调,还是不调?这是个问题——对20所高校学生调换宿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调,还是不调?这是个问题——对20所高校学生调换宿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调,还是不调?这是个问题——对20所高校学生调换宿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调,还是不调?这是个问题——对20所高校学生调换宿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调,还是不调?这是个问题——对20所高校学生调换宿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些学校刻意安排异专业同学同寝,而许多转专业的同学希望调换寝室,我们希望探寻这看似相悖的现象背后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确定样本时,考虑到教育差异,我们在中国东南西北四大区域选取不同性质、批次的高校,以期得出最有一般性的结论。接下来,使用德尔菲法确定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法进行调研。数据处理时,先用线性概率模型进行分析,然后用其他离散选择变量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新理念:从实证方面研究影响学生调换宿舍的因素,从而思考是否应该打破目前国内以专业聚集为原则的宿舍配置方案;新内容:不同于国内许多研究宿舍人际关系的课题,本课题从影响同学调换宿舍因素的角度切入,力求为宿舍调整和规划提供有效数据和可靠借鉴;多方法:采用德尔菲法、抽样调查法,创建多个离散选择变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果;新人员构造模式:本次调研活动创新的引入了志愿者模式,扩大了受益面。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量化学生住宿心理:本课题将重心放在目前研究较少的影响学生调换宿舍意愿的因素上,用计量模型量化了当代学生住宿心理,其数据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具有实质参考意义的资料;社会认知优化:长期以来公众对传统的宿舍配置方式习以为常,并未关注学生个体需求,本课题将加深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认识;制度体系构建:我们基于对本土最新一手数据的研究,在构建个性化宿舍配置体系方面,为政府指导和学校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及管理建议。

作品摘要

本课题借助计量工具着重分析了影响同学调换宿舍的不同因素,根据各因素的显著性探讨了影响学生调换宿舍意愿的原因。据此,我们提出如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宿舍的建议和措施,以实现学生寝室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学生个人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数据处理结果显示:第一,相对于没有转专业的同学,有转专业经历的同学更倾向于调换宿舍。第二,宿舍的生活氛围会影响同学们的调换宿舍意愿。第三,个体差异对调换宿舍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常开销、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考研的意愿上,而其他的因素对调整宿舍意愿的影响不大。第四,在调整宿舍意愿的区域差异上,在控制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宿舍氛围的差异性之后,地理上的差异对学生调整宿舍的意愿没有影响。第五,学校的批次对学生调整宿舍的意愿的影响很弱。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以下对策及建议:1.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前,组织所有即将入学的学生在线做一份调查以更人性化地分配宿舍;2. 建立学生宿舍微调系统;3.学校在建设新的宿舍楼时,尽量考虑减少每间宿舍的人数以提高调换宿舍的机动性;4.学校定期组织宿舍长培训;5. 宿舍长定期组织宿舍集体活动。这些对策建议我们会在总结报告中详细论述。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0年12月在“西南财经大学第七届本科生科研项目竞赛”中获校级一等奖 2.2011年5月在 “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第二届科讨会”上作专题报告并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鲁满新《中澳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现状之比较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 马冬卉 熊享涛《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香港高校学2005 年第6 期 3. 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4. 王婷《浅谈大学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对策》-Education & Management•总第10 期2007 年12 月 5. 孙庆群《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的分配管理》-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6年 6. 刘启全 《高校宿舍管理新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 7. 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 8. Dr. Barbara Huff AUI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ixed Dormitories: Their Influenc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July 18, 2006 9. Offutt AFB Dormitory Analysis OPPD/NEO Technical Evaluation Final Report CMS Viron Energy Services 10. Alumni and the alumni counselor, (January to March,2000), Alumni Voices In the Students Life Initiative, Retrieved June 20, 2006, from: ~sli/pdf/alumni_voices.pdf

调查方式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会议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研究以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宿舍配置与人际关系的较多,且也得到了多种实质性的结论,主要是宿舍管理方法以及宿舍的配置。而在国外的研究中,主要是在以同群效应为主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宿舍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如何优化宿舍配置。 国内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归类如下:我国高校安排学生住宿, 大都以院系、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安排在一起。管理上统一要求, 整齐划一,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够, 经常是以方便管理为出发点, 管理中存在着简单化、行政化和经济化的特点,学生住在这样的宿舍会有厌倦和抵触情绪。相对中国高校情况,澳大利亚高校宿舍管理更为人性化、科学化。以格里非斯大学为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住在一起;大学的课程安排从上午八时到晚上九时,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不同, 错开了学生对厨房、洗浴室、洗衣房、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时间, 便于学生对学校宿舍资源的使用。激烈的社会竞争蔓延到大学校园,引起大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 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重要的客观原因。 在国外方面,主要得出以下成果: (1) David J. Zimmerman(2003)利用willians college实施的拟实验中获得的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个体数据来实证分析寝室中同群效应在学习成绩中的体现。基于随机地安排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用SAT衡量)的一年级新生混住在同一寝室的拟自然实验,作者令人信服地估计出室友在学习上的特征对其他宿舍成员学习成绩(GPA)的影响。研究得出不同宿舍的学习氛围对室友的学习表现有不同的同群效应。而且这种同群效应对语言学科成绩的影响明显大于自然学科成绩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位入学时学习成绩处在中游的学生,如果他被随机安排和处在15%下游的学生混住一起,那么他的成绩会明显的出现下降。即使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以后,这种负向影响依然是显著的。 (2) Bruce Sacerdote(2006)使用一组特殊数据来观测同群效应在高校舍友的体现。他发现,那些被随机分配的大一新生,在平均成绩和是否加入社会团体的取向上,相互影响很严重。这种同群效应,在对学生而言生活中更重要的一些方面,例如选择专业,依然体现显著。同时,住在同一个院落的学生,也受同群效应影响。总之,这些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同群效应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