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2010年广东公众幸福指数测量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从主观体验角度界定幸福指数内涵,通过相关分析和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个人幸福感总项与满意度分项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开展公众幸福指数实证测量,有效样本达28000人。研究发现:2010年度广东公众幸福指数(60.79)总体趋于正面,其中珠海、广州、中山分列前三甲,云浮居末;各地区内幸福指数分化程度相近,公众幸福感评价高于满意度,政府绩效满意度指标得分偏低。
详细介绍:
一、研究意义 1.构建科学的公众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获得广东全省21市121县(市、区)公众幸福指数测量结果; 3.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与差距,为地方政府提升公众幸福感提供政策建议。 二、科学性 1.评价体系基于成熟的满意度评价模型,采用罗纳德•英格哈特测量范式,指标和权重经过层次分析、专家咨询及相关分析方法的多重检验与论证; 2.评价方法借用已进行多年的满意度调查,在样本设计、调查组织、录入质量及数据统计上均有成熟经验; 3.在技术层面上科学选择调查时间(2011年2月),确定测量时段(针对2010年度,以春节为界),结果具有可靠性。 三、评价结果 1.2010年度广东公众幸福指数(60.79)趋于正面,得分有待提高,其中珠海、广州、中山分列前三甲,云浮居末; 2.各地区内幸福指数分化程度相近,珠三角幸福指数高于山区和两翼; 3.公众幸福感总体评价高于满意度,政府绩效满意度指标得分偏低; 4.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对幸福指数有一定影响,但公众背景因素影响效应高于社会经济因素。 四、创新性 1.将幸福指数内涵界定为“主观个体幸福感”,以政府绩效提升为导向,区别于传统的“国民幸福总值”研究,处在学术前沿; 2.构建幸福感总项与满意度分项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思路独特,既使评价主观直接,又避免公众非理性的干扰; 3.独立第三方开展覆盖全省的大样本调查,按年度持续进行,在国内罕见。

作品图片

  • 2010年广东公众幸福指数测量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一是构建科学的公众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二是利用整体绩效满意度调查载体获得广东省21市121县(市、区)公众幸福指数测量结果;三是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与差距,为地方政府提升公众幸福感提供参考建议。 基本思路:从主观体验界定幸福指数的内涵,构建个人幸福感总项与满意度分项指标相结合的狭义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在广东全省开展实证测量。通过结果分析和发现问题,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提供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评价体系基于成熟模型,指标和权重经过多重论证;评价方法借用已进行多年的满意度调查,在样本设计、调查组织、录入质量及数据统计上均有成熟经验;在技术层面上科学选择调查时间(2011年2月),确定测量时段(针对2010年度,以春节为界),结果具有可靠性。 创新性:幸福指数内涵界定区别于传统研究;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独特;独立第三方开展覆盖全省的大样本调查,在国内罕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价体系在架构上分为个人幸福感总项与满意度分项两部分,并以两部分结果的合成作为幸福指数最终测量值,这在幸福指数评价方法研究领域中具有探索性价值。 以县(市、区)和地级市为单位,获得广东全省公众幸福指数测量实证结果,有助于政府较真实地了解公众幸福感状况,同时发现问题与识别差距,对改善地方政府绩效而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幸福研究根植于古典经济学“幸福最大化”原理,追求幸福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政府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评价幸福在现今条件下承担着落实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了解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价值。具体而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不能确保国民幸福持续增加。因此,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获得可靠测量结果以促使地方政府绩效改善,进而引导社会实现从追求“财富最大化”向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及社会全面发展”转变,成为当前政府与学界的共同之责。 鉴于此,本文在概念上将幸福指数界定为直接测量人的主观体验的个体幸福感指数,以政府整体绩效提升为理念导向,构建个人幸福感总项与满意度分项指标相结合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在现实条件下这一方案体现了“个体幸福”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承担着重要的发展导向功能。方案应用于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公众幸福指数时点调查,获得实证结果,通过对结果的结构分析和交互分析发现问题和差距,为地方政府提升公众幸福感提供具体参考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研究评价体系基于公众满意度模型,以改善政府绩效为基本导向,在总体上以“广东省市、县两级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研究”项目为基础,相关成果有按年度公布的“2007-2010广东省(中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红皮书”及已发表系列论文。项目成果受到媒体与学界的高度评价,主持者(郑方辉)论文获多个重要学术奖项,并被广东省情内参呈省委主要领导参阅。幸福指数测量结果于2011年始公布。

参考文献

可对比数据源: [1]奚恺元.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R].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6. [2]邢占军等.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杨作毅.北京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5). [4]瞭望东方周刊.2008、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报告[R]. [5]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幸福指数调查报告[R].2010. [6]钱雪飞. 南通居民幸福指数的实证性分析——基于南通市社情民意调查相关数据[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1). [7]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2010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和主观幸福感报告[R]. 2011-01. 资料来源检索目录: [1][德]鲍吾刚著,严蓓雯等译.中国人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E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1). [20]Cummins R.A.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0(52).

调查方式

■问卷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幸福感的哲学理解起源于古希腊的两种观点:一是阿里斯底波的“快乐主义幸福观”,二是亚理士多德所推崇的“完善幸福论。20世纪,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幸福感内涵经历了主观幸福感“一统天下”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双峰对峙”,其后又形成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足鼎立”的局面。 自20世纪中期始研究逐渐进入实证领域,更加注重幸福感的实际测量与结果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实际上将幸福指数内涵划分成了两类:一类继续沿袭主观心理体验的幸福观,反对幸福概念的客观化;另一类则致力于用幸福指数取代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幸福已被客观地理解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及人自身等发展的基本维度。 国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也较明显地分成两派,早期主要是基于核算的视角把幸福指数与国民幸福总值等同起来。如程国栋建议从国家层面构建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与环境保护等要素组成的国民幸福核算体系;深圳市社科院2005年设计的“幸福指数”测量体系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及人均寿命等9个维度。此后,在奚恺元、邢占军二人的带领下,主观幸福指数的测量开始取得逐步发展。奚恺元教授访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期间进行了调查中国十大城市与居民主观幸福度的调查;邢占军编制了包含54个项目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并对全国六个省会城市进行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 但是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由第三方组织针对具体省份全范围的公众幸福感实况调查仍处于相对缺乏状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首屈一指的大省尤其如此。现有研究一方面未能摆脱将幸福指数主观与客观内涵相分离的局面,不能真正体现“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有机统一”的根本发展取向,另一方面评价方案对幸福指数的变动性也存在忽视,从而导致对测量结果效度的怀疑。因此,结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探索幸福指数内涵的重构,并对测量方法进行科学化和严谨化改进,仍然势在必行。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