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应付方式对广东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为探究应付方式对广东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广东13所中学的253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应付方式对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均有预测作用。(2)心理韧性对负性生活事件有预测作用。(3)心理韧性在应付方式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构建模的方程拟合度很好。
- 详细介绍:
-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应对?怎样适应?为探讨应付方式对广东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对广东13所中学的253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高中生及其家长、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进行个案访谈。 结果显示:(1)广东高中生心理韧性、应付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在性别、年级、城乡、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2)广东高中生应付方式对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均有预测作用,心理韧性是负性生活事件的有效预测变量。(3)中介效应依次检验表明,心理韧性在广东高中生应付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结构模型方程拟合度很好,其中倾诉、转移、总结经验和调整心态这四种应付方式仅通过心理韧性间接作用于负性生活事件;退缩、调节情绪、宣泄既可直接作用于负性生活事件,又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作用于负性生活事件;幻想和合理化则直接作用于负性生活事件。 本研究对培育和发展高中生心理韧性、优化和改善其应付方式,进而提高其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促进其健康地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旨在了解广东高中生应付方式、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应付方式对广东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探寻培育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改善其应付方式风格,进而减少和调适由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挫折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撰写的基本思路:理论构想→问题提出→选择方法→实施调查→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得结→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采用标准化测量工具;调查过程组织严密;使用SPSS15.0分析,Amos18.0建构模型。 先进性:《应付方式问卷》是尚未出版的自编问卷,具有较高原创性;心理韧性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结合理论建构与实证量化进行研究。 独特性:当前对心理韧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构成、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尚未有关于心理韧性、应付方式及负性生活事件三者的关系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心理韧性在逆境下自然展现出来,推动人们克服生命威胁,维持精神和谐,研究结果对教育、医疗、社区和企业中开展心理韧性干预训练提供指导。准确评定一个人的应付方式,可帮助人们了解其行为在应激条件下的心理适应意义,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指明方向。 本研究紧扣高中生心理教育的工作实际,对提高高中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心理韧性,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摘要:为探究应付方式对广东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的《应付方式问卷》对广东省13所中学的253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广东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倾向采用应付方式中的心理调节机制,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影响程度介于没有与轻度之间。(2)广东高中生在心理韧性、应付方式、负性生活事件上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城乡差异、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差异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3)应付方式对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均有预测作用。(4)心理韧性中的教师关怀、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家庭高期望值和同伴高期望值对负性生活事件有预测作用。(5)心理韧性在应付方式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模型方程的拟合度很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于2011年5月获广东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2]曾天德,高职护理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07-113 [3]冯永辉,周爱保.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1-74 [4]杨欣,陈旭.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09,29(5):18-21 [5]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等.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46-63 [6]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7]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 的修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 6( 2) : 98~102 [8] Malecki C K, Demaray M K. What type of support do they need Investigating student adjustment as related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al apprais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J]. School Psychology, 2003, 18(3): 231-2521
调查方式
-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珠三角、粤西、粤北和粤东13所中学的253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高中生、家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等人进行个案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人们从心理上适应环境主要是通过应付方式来实现的。负性生活事件能否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决定于个体所采取的应付方式类型。应付方式是在应付应激事件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的具体应付活动及相应策略,是个体在应对过程中习惯采用的一套认知和行为手段、方法的概括。国内已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应激值和应付方式有较高相关。高中生采取何种应付方式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理韧性作为人类机体中存在着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它决定人们能否良好应付各种负性事件、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 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心理学领域。其中最受关注是心理韧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前人主要研究心理韧性中的保护性因素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何与危险性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个体在面对危机情境时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此阶段中,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1)Richardson的动态平衡模型[8],该模型认为心理弹性的获得就是在面对原有生活的瓦解时,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后达到四种不同水平的重新整合。(2)Mandelco&Peery的系统模型,他们认为心理韧性受到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且将内因分为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外因划分为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各因素间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平衡状态。(3)Kumpfer的人-过程-环境的弹性框架,它建立在社会生态观、系统观的基础之上,包括:外在环境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个体内部的心理弹性因子及个体的发展结果和对人、环境和结果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 王秀希等人研究表明具有较强心理韧性的人善于通过各种方式灵活处理遭遇的生活事件,从而减少负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这说明心理韧性对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负性情绪有调节作用。另外,动态模型认为,人们面临生活刺激时,为保持身心平衡,他们可采取各种应付方式来整合身边的可利用资源,有效应对生活刺激,在不平衡中获取成长,增强心理韧性的特质。 综合前人的研究,心理韧性在应付方式与负性生活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没有前人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探索高中生心理韧性在应付方式对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构建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