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新生代农民工自强意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对在广东省工作的352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结果:1、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处于中上水平,但激发、维持和调控自身所从事活动的动力强度则有待提高。2、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自强意识显著高于已婚的;但社会取向自强意识则相反。3、自强意识在文化程度与婚姻状况变量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4、自强意识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5、家庭因素是自强意识形成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 详细介绍:
- 数量多达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最近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通过对在广东省21个县市工作的352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选出不同自强意识水平的代表性个体进行个案访谈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处于中上水平,其中个人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社会取向自强意识(t=6.081,P<0.000)。(2)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自立意识和自信心,但在激发、维持和调控自身所从事活动的动力强度上则有待提高。(3)总体上看,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自强意识显著高于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但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取向自强意识则显著高于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4)自强意识得分在文化程度与婚姻状况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自强意识与社会取向自强意识,而文化程度低的未婚者则表现为较低的自强意识与社会取向自强意识。(5)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自强意识越高。(6)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事件和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自强意识的形成起着交互作用的影响,但家庭因素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以上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近来又发生富士康跳楼事件,提醒社会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作品对他们的自强意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他们的人格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作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并选取不同自强意识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个案访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迄今只有极少数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自强进行探讨,本研究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知识。 (2)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多为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探讨。本研究从自强意识视角来探讨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状况,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没有的。 (3)本研究把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文献分析、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等方面,采用多元统计技术对自强意识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具综合性,研究内容具系统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其自强意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很强的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打工,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如果没有自强的人格品质,恐很难在城市中生存。本研究以在广东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强意识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解决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证依据。 此外,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品摘要
- 数量多达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其自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通过对在广东省21个县市工作的352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选出代表性个体进行个案访谈,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处于中上水平,其中个人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社会取向自强意识。(2)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自立意识和自信心,但在激发、维持和调控自身所从事活动的动力强度上则有待提高。(3)总体上看,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自强意识显著高于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但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取向自强意识则显著高于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4)自强意识得分在文化程度与婚姻状况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自强意识与社会取向自强意识,而文化程度低的未婚者则表现为较低的自强意识与社会取向自强意识。(5)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自强意识越高。(6)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事件和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自强意识的形成起着交互作用的影响,但家庭因素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以上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l,3:63—76 2.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2):106—109 3.李立文,余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12—15 4.吴红宇,谢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21(2):21—31 5.齐心.延续与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N].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3:74—79 6.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3,1(1):109—113 7.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3):528—530 8.郑剑虹,黄希庭.当代大学生的自强意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N].西南大学学报,2007,33(4):15—18 9.韦油亮,康钊.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48—1049 10.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4 11.郑剑虹,吴燕飞.贫困大学生自强意识的调查及启示[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2):81—86 12.胡婷.从富士康系列跳楼事件解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困惑[J].法制与社会,2010,8:167—168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在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前人研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各不相同,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学界的定义: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进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因此本研究是通过随机抽取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进行调查的。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年龄、教育水平、社会阅历、观念和行为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罗霞、王春光认为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少为寻求生存,比如解决就业问题和生活贫困问题所驱使,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均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们认识到只有知识和技术才能真正把他们送进城市的殿堂。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并不能和老一代农民工混为一谈,虽然对农民工各方面有不少研究和专著,但某种程度上,心理学的研究较少涉及这个急需心理关注的群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个领域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对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发现,70%以上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都发表在2010年及之后,这些研究主要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少数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对其心理状况的描述上,很多的解释也只是一种经验上的分析,很少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将从自强意识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研究。 自强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目前国内对于自强意识的实证研究少,且大都是对大学生自强意识的研究,罕见针对其他对象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实践的主力军,城市需要他们,但如果他们没有自力更生的意识,没有自强的人格品质,恐将很难在城市中生存下去。虽然从外部的视角来帮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非常重要,但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内部的角度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方向。因此,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意识,对其克服困难、保持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