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广东省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探索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小类:
教育
简介:
基于现有文献和政策,通过对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及其父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在生活、学习、心理、社交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引入人类生态学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对比分析两类农民工子女群体的生存现状,从亲情关怀、生活保障、学习辅导、融入社会、心理偏差这五方面的环境现状探讨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正现有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帮扶体系,建立新的工作模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详细介绍:
本次调研基于现有文献和政策,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在生活、学习、心理、社交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引入人类发展生态学系统,对比分析两类农民工子女群体在亲情关怀、生活保障、学习辅导、融入社会、心理现状的异同,发现两类农民工子女在身体发育、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儿童人格发展等方面相差不大,但在社会融入性和心理特质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从宏观、外观、中观、微观四个层面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继而结合上述结论和志愿服务工作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体系要素”和“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通过对共青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体系的分析探讨,提出了改进的工作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并激发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中来的热情;呼吁共青团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志愿工作的合力,并分析当前政策的执行效果,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

作品图片

  • 基于广东省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探索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 基于广东省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探索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 基于广东省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探索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 基于广东省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探索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 基于广东省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探索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在生活、学习、心理、社交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以亲情关怀、生活保障、学习辅导、融入社会、心理状况为影响因子对比分析了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在人类发展生态模型理论下,系统分析了其异同点的成因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究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修正现有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帮扶体系,建立新的工作模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调研对象广泛,具有代表性和信度 在华工两千余名学子的努力下,此次调研共回收问卷1391份,覆盖广东17个地市,样本具有代表性。 2、分析角度和理论支撑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引入人类发展生态模型理论对比分析两类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 3、专题探究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体系,填补理论空白,具有一定开创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报告全面客观地呈现广东省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生存现状,对比分析提出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体系要素”和“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结合共青团中央的志愿服务体系,提出了改进的模型方案,填补了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领域理论的空白,而且也是一份详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对于广东省下一步推进“两进三同”,扎实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工作,以及各高校、志愿者组织、NGO组织,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本次调研基于现有文献和政策,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在生活、学习、心理、社交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引入人类发展生态学系统,对比分析两类农民工子女群体在亲情关怀、生活保障、学习辅导、融入社会、心理现状的异同,发现两类农民工子女在身体发育、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儿童人格发展等方面相差不大,但在社会融入性和心理特质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从宏观、外观、中观、微观四个层面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继而结合上述结论和志愿服务工作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体系要素”和“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通过对共青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体系的分析探讨,提出了改进的工作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并激发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中来的热情;呼吁共青团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志愿工作的合力,并分析当前政策的执行效果,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报告在2011年2月得到了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的批复。

参考文献

[1]李怡瑶《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2007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2]梁宏 任焰.流动,还是留守?——农民工子女流动与否的决定因素分析.《人口研究》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57-65. [3] “幸福广东”从“心”开始:关注农民工精神卫生现状[N]. 深圳商报,2011-01-26 [4]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以福建省三个社区为例.[R] [5]高和荣.宁波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研究.[R]. [6]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比较分析.[C].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优秀论文奖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民工子女问题是在我国急速的社会转型背景中产生的,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而日益尖锐,因此必须定位为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寻求系统性的综合治理。相应地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理清各方面具体原因,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留守儿童的产生过程;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分布、规模、社会问题等;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机制;从教育学角度探讨如何保证留守儿童享有必需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管理学角度探讨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管理,但目前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 已有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以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为内核,由其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背景,解释其学习、生活和社交问题,并着重将两类农民工子女加以比对,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看做城市化进程中动态变化的一个整体,予以统筹考虑,并给予各自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并且将改善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为导向,结合共青团中央关于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号召和实践。 通过对志愿服务模式的改进探究,实现给予他们深入、有效的关怀和帮扶的目标,使志愿服务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的重要一环,成为广泛调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和谐、幸福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