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红棕象甲引诱装置的制作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项目研究开发出的红棕象甲诱捕装置,在人工合成昆虫红棕象甲信息素主成分4-甲基-5-壬醇的基础上,添加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的引诱成分(正丁醇)增强引诱效果,并通过专用的诱芯缓释,引诱成虫至仿生设计的诱捕陷阱中,从而降低虫口密度。该法可以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也能有效地起到防治效果。
详细介绍:
长期以来,对有害生物,特别是昆虫的防治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使用化学药剂,但这些方法效果有限,昆虫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生态问题。现代害虫综合治理(IPM)的原则强调以生物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而不是单纯地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昆虫信息素是昆虫用来传递聚集、觅食、交配、警戒等各种信息的化合物,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通过人工合成模拟天然的昆虫信息素来诱杀昆虫,不仅可以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也能通过大量诱捕成虫直接进行害虫防治,是现代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首选方法之一。 本项目的特色在于根据仿生学原理进行引诱剂和诱捕器研制,并进行田间使用的关键技术研究,达到大量诱杀红棕象甲的目的。该方法成本低,操作技术简易,易于推广,适合城市园林部门和苗木生产企业使用。

作品图片

  • 红棕象甲引诱装置的制作
  • 红棕象甲引诱装置的制作
  • 红棕象甲引诱装置的制作
  • 红棕象甲引诱装置的制作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通过合成寄主植物有效成分与聚集信息素的混合诱剂,结合诱捕器设计,做成仿生引诱装置进行诱捕,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预防红棕象甲的方法,显著减小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成本。 基本思路:确定引诱剂主成分→野外调查寄主植物以及考虑添加增效剂→对寄主植物组织进行发酵→三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提取→色谱鉴定成分→实验室引诱试验确定有效成分→加入聚集信息素中合成→实验室引诱效果测定→诱芯释放载体筛选→诱捕器形状设计改进→完善仿生引诱装置→野外诱捕试验→制成成品。 创新点:在聚集信息素(4-甲基-5-壬醇)的基础上,从寄主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次生代谢物正丁醇,合成到聚集信息素中,结合诱捕器的改进,达到更加高效的诱捕效果,对加拿利海枣、椰子等起到更加经济、环保的防治作用。 技术关键:寄主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科学性、先进性

该产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无抗性:产品是利用红棕象甲个体对人工合成的仿生化学物质产生趋性而诱捕被杀,不会产生抗性后代; 2)专一性:产品只对红棕象甲害虫有诱捕作用,对益虫、天敌不会造成危害,具有专一性; 3)环保性:产品不直接接触植物,没有农药污染之忧,诱芯中化合物含量低,释放量极微,对环境、人类、野生动物、自然天敌的损害可以基本忽略,不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4)高效性:产品能在短时间内大量诱捕到红棕象甲,减少繁殖产生的红棕象甲后代。 适合用于防治红棕象甲对加拿利海枣、椰子、甘蔗等植物的为害。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荣获某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作品所处阶段

中试阶段

技术转让方式

合作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1—2分钟视频、PPT讲解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将仿生诱捕器用细线悬挂在加拿利海枣树的叶茎上,离地面约1~1.5米,用细线将棉芯的圆孔系上,从诱捕器圆顶中央的小孔放入诱芯至中部,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圆孔上,固定装置不任意摇摆即可。 使用范围主要针对加拿利海枣、椰子、华盛顿棕榈、甘蔗这四种植物,被红棕象甲侵害的其他植物也适用,相比农药防治更加环保,并且经济成本更低。一公顷苗圃预计种植一米高的加拿利海枣440株,共需要四个诱捕器。诱捕器使用寿命约为3年,诱芯使用寿命约为10天。诱捕器价格为20元/个,诱芯价格30元/条。由此,一公顷苗圃一年共需要4个诱捕器,144条诱芯,成本合计4400元/年。使用诱捕器后,受害率降低约10个百分点,减少死亡株数44株,以每株单价3000元计,每公顷减少损失约132000元。因此,该产品可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绿化苗木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减少农药操作者对化学农药的接触,有效地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尚未对亚洲棕榈象甲引诱剂同时进行以下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 红棕象甲引诱剂最佳抗氧化剂关键技术的研究; 红棕棕榈象甲引诱剂最佳稳定剂关键技术的研究; 红棕棕榈象甲引诱剂最佳增效剂关键技术的研究。 魏娟等发现植物发酵挥发物和化学挥发物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有显著增效作用外,未发现其它关于红棕象甲引诱剂最佳增效剂方面的研究报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