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台风巨灾保险供需分析及运行机制的初步探索——以浙江省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针对浙江省台风损失现状,从转变补偿机制的角度,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影响供需双方行为的因素。运用灰关联理论评价 “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初步探索出以资本、再保险市场为“双核”分散风险,政府承担超额风险,投保及投资主体共同承担风险的台风巨灾保险制度。
详细介绍:
浙江是我国台风灾害频发地区,频繁的特大风灾使众多的受灾者“因灾至贫、因灾返贫”。据浙江气象灾害年鉴公布,1949~2010年62年间共有315次台风登陆,年均损失均超过百亿。然而,目前对巨灾损失的补救主要由政府承担,巨大的物资投入极大地加重了财政负担,而浙江现有的保险机制非但不能成功承担起应有的主要救灾责任,也不能有效地减轻政府的压力。 本文针对浙江省台风损失严重以及补偿和保险机制欠缺的现状,从转变补偿机制的角度,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影响需求方和供给方行为的因素。本文以杭州、温州、台州的普通从业人员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基于AMOS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民众需求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三地的保险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浙江省台风灾害保险市场的经营现状,挖掘供给不足的深层内因,然后对政府、保险公司、民众三方在保险市场中的利益进行博弈分析,指出台风保险供给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台风保险不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利润,与其商业组织性质背离,故而提出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的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对浙江省台风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 “制度”建立的可行性。最后,借鉴美国、日本运行巨灾保险的成功经验,初步探索出一套以资本市场、再保险市场为“双核心”分散风险,政府承担超额风险并起到推动作用,投保主体及投资主体共同承担风险的台风巨灾保险制度。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通过对民众巨灾保险需求状况的调查、保险从业人员的访谈及二手数据的获取,了解目前在浙江省实行巨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同时对浙江台风巨灾保险的市场需求及供给两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研究巨灾保险的需求及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实施巨灾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浙江的巨灾保险制度的政策性建议以及可供操作的运行模式,以供相关部门参考,进而加快发展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巨灾保险在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成功案例,但对于我国巨灾保险研究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文所提供的一手资料及实践探索方案具有应用价值;2、选择适合课题的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灰关联理论并运用专业的统计软件诸如AMOS,GRAY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更具有科学性;3、运用博弈原理对浙江台风保险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进行互动分析;4、提出“双核”巨灾风险分散模式,能够使台风所造成的风险在市场中有效的自行消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当前社会面临巨灾频发的背景下,通过对民众需求和保险公司供给的双视角,参照国外成功的巨灾保险制度,结合浙江实际情况针对台风巨灾设计了“双核式”风险分散模型。立足于研究成果,提出建立台风巨灾保险制度及运行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放大政府财政投入效应 2、降低保险公司运营风险 3、保障受灾群众的切实利益 4、刺激多种金融衍生品的开发。

作品摘要

浙江是我国台风灾害频发地区,频繁的特大风灾使众多的受灾者“因灾至贫、因灾返贫”。据浙江气象灾害年鉴公布,1949~2010年62年间共有315次台风登陆,年均损失均超过百亿。本文针对浙江省台风损失保障的现状,从转变补偿机制的角度,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影响需求方和供给方行为的因素。本文以杭州、温州、台州的普通从业人员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基于AMOS结构方程模型对民众的需求行为进行因素分析,并对三地的保险从业人员进行访谈来了解现浙江省台风灾害保险市场的经营现状,挖掘供给不足的深层内因,然后对政府、保险公司、民众三方在保险市场中的利益进行博弈分析,指出台风保险供给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台风保险不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利润,并且与其商业组织性质背离,故而提出鼓励扶持性政策出台的建议。基于以上结论对浙江省台风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 “制度”建立的可行性。最后,基于美国、日本运行巨灾保险的成功经验,初步探索出一套以资本市场、再保险市场为“双核心”分散风险,政府承担超额风险并起到推动作用,投保主体及投资主体共同承担风险的台风巨灾保险制度。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2010年本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新苗人才计划)立项; 3、第三届本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一等奖; 4、本校第十届“希望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5、2010年度本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 施建祥.从南方冰雪灾害谈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J].浙江金融,2008,(05):P27; [2] 王虎林.对建立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8年12期:P6-7; [3] 杨凯、齐中英、黄风.我国发展巨灾保险所面临的供需不足分析及建议[J].商业研究,2008,(06):P91-95; [4] 何小伟、代宝.强制巨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与经济,2010,(01):P62-64; [5] 陈少平.《洪灾保险的经济学分析与中国洪灾保险模式探讨[D],南昌:南昌大学,2008年 [6] 栾存存.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08):P80-83; [7] 施建祥、秦其祺.基于极值理论的地震巨灾债券定价[J].统计与决策,2008,(21):P18-20; [8] 周贺君、金燕生.巨灾债券的一种定价模型[J].学理论,2009,(11):P44-45; [9] 赵苑达.巨灾保险制度模式分析与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架构[J].财贸经济,2009,(09):P70-76; [10] 田玲、左斐.巨灾风险债券SPV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7,(30):P76-78。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方面:施建祥(2008)从南方冰雪灾害中的保险缺位、保险缺位的原因以及造成的损失中讨论了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初步构想。王虎林(2008)从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等特点上对巨灾保险制度建立进行了思考研究,认为我国巨灾保险应以政府主导,由市场运作,发挥各方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杨凯、齐中英、黄风(2006)从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供需角度对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进行探讨,对其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建议。何小伟、代宝(2010)从国际上的强制巨灾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如何实施强制巨灾制度在我国构建巨灾保险体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性,并认为有步骤的推行强制巨灾保险制度,并通过立法保障强制巨灾保险制度的推行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唐元琦(2009)从日本、美国、新加坡三个国家的宏观地震保险体系和微观执行制度着手,从制度起源,专职机构,再保险、同业基金和基金免税三要素,保险运营方式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各国提供地震保险的特点及价值取向,并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提出了建立以政府牵头、保险业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 在风险转移方面,董帮应(2006)认为巨灾风险的存在使得因承包此类风险的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在传统业务不能保证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不下降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得不寻找转移风险的渠道,而风险证券化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应运而生的,它通过金融工具的买卖实现风险转移,将风险有效的转移到了资本市场上。何树红、陈浩、杨世稳(2010)通过对国外集中典型的巨灾风险分散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巨灾风险分散的对策建议。 在具体巨灾金融产品的定价方面:施建祥、秦其祺(2008)利用极值理论对损失尾部风险进行估计,将极值理论运用到巨灾债券的定价中,在分析1990-2006年间我国大陆发生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的地震损失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罗模拟和极值理论中的BMM方法为地震巨灾债券进行了定价。周贺君、金燕生(2010)认为发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最适宜的证券品种是巨灾债券,他们通过收集1969-2004年我国地震损失过亿的数据,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分析我国的地震分布损失和次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CAPM和债券定价计算地震灾害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从而对地震债券做了初步设计。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