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本项目对异齿裂腹鱼亲鱼选择、人工催产、苗种培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开展了繁殖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成功解决了人工规模化育苗的关键技术,掌握了有效的催产药物组合和人工受精的适宜时间。
- 详细介绍:
-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俗称棒棒鱼等,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上、中游的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渔业资源的开发,鱼类捕捞强度逐年加大,加上水质污染,同时,由于该鱼生长慢、生殖年龄长和繁殖力低等特点,天然资源在逐年减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力度。目前,国内仅有少量有关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报道,有关...(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在经济利益和市场导向的驱动下,异齿裂腹鱼从20世纪80年代每公斤几毛钱,价格随着时间的延伸,2008年涨到8元/kg,2009年10元/kg,2010年16元/kg,2011年40元/kg。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展开研究,以期保护和恢复资源,为“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贡献微薄之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通过对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开展了异齿裂腹鱼繁殖力,人工催产,鱼卵孵化,亲鱼产后护理及鱼苗培育相关生产实践工作,首次对西藏本土鱼类人工规模化鱼苗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同时增殖放流鱼苗40多万尾鱼苗,对当地鱼类种质资源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该项研究的开展,能够积极推进当地水产业的发展。通过对西藏本土鱼类增殖放流,对鱼类种质资源的恢复和保护起到了深远的意义。同时,通过异齿裂腹鱼育苗技术相关课题的开展,攻破了一系列影响异齿裂腹鱼的技术瓶颈,可有望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当地老百姓掌握相关水产养殖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异齿裂腹鱼的技术到市场完整的产业链。
学术论文摘要
- 本项目对异齿裂腹鱼亲鱼选择、人工催产、苗种培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开展了繁殖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成功解决了人工规模化育苗的关键技术,掌握了有效的催产药物组合和人工受精的适宜时间。 结果表明:在亲鱼培育和亲鱼选择方面共有45尾可直接挤出卵子,少量雌亲鱼已退化或产空;在产卵与孵化方面共有108尾雌鱼参与人工授精,获卵104万粒;在人工授精时间方面在13.8~16℃温度...(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无
鉴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曹文宜, 武云飞, 朱松泉. 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 西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成问题[M]. 科学出版社, 1981: 118-130. [2] 陈永祥, 罗泉笙.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的胚胎发育[J]. 四川动物, 1997, 16(4):163-167. [3] 陈永祥, 罗泉笙.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幼鱼发育的观察[J]. 贵州大学学报, ...(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本草纲目》(李时珍,1590)记有“嘉鱼蜀郡处处有之,状似鲤而鳞细如鳟,肉肥而美,大者五六斤,食乳泉,出丙穴者,二、三月随水出穴,七、八月逆水入穴”,刘成汉(1964)考证确认,“嘉鱼”即裂腹鱼亚科的鱼类,李思忠(1986)则认为,“裂腹鱼无冬入洞穴的习性,该鱼应为突吻鱼属鱼类”,武云飞(1991)指出“裂腹鱼亚科鱼类冬季穴居是极普遍的现象,其穴居环境各有不同,既有在河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