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胸后壁胸膜腔穿刺安全区的定位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研究以后正中线为定位依据,通过在尸体上实地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在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的安全进针区。更好地避免在临床操作中对患者造成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进行胸膜腔穿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具有比较好的推广前景。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对局部解剖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详细介绍:
在临床上,于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进针点,目的在于避免损失肋间的神经、血管。第七版《局部解剖学》教材上是以肩胛下线作为定位标志,肩胛下线以内在肋上缘进针,肩胛下线以外在肋间隙中部进针。这样的描述比较模糊,没有说明具体在肩胛下线以内或以外多大距离;在临床实际操作时,由于患者所处的体位不同,肩胛下线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势必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教材所确定的进针方法是建立在典型的结构基础之上,但我们在尸体解剖中发现,许多肋间隙的结构并非如此,按照上述方法并不一定正确。该实验研究是以后正中线作为定位依据,实事求是地在尸体上进行解剖、观察、测量,为临床寻求更为精确可靠的胸腔穿刺位点。在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中,还未见到这样的研究报道,该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独到之处。

作品图片

  • 胸后壁胸膜腔穿刺安全区的定位
  • 胸后壁胸膜腔穿刺安全区的定位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究胸后壁第六到第九肋间隙血管、神经的走行及位置关系,确定可辅助临床胸膜腔穿刺在肋间隙进针的安全区域。思路:查阅文献及预实验,确定检测指标和具体的解剖、测量方法;在尸体上解剖上述肋间隙的肋间后神经和血管,观察肋间后神经、动脉和静脉的走行和位置关系,测量其分叉点及其下支与下位肋上缘交叉点距后正中线的距离等相关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在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的安全进针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局部解剖学》教材上是以肩胛下线作为定位标志,肩胛下线以内在肋上缘进针,以外在肋间隙中部进针。没有说明具体在肩胛下线以内或以外多大距离;临床操作中肩胛下线会有变化,定位不准确;我们在解剖32具尸体发现,许多肋间隙的结构不同,按照上述方法并不一定对。该实验研究是以后正中线作为定位依据,在尸体上进行解剖、观察、测量,为临床寻求更为精确可靠的胸腔穿刺位点。在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中,还未见到这样的研究报道。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验研究以后正中线为定位依据,通过在尸体上实地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在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的安全进针区。实验结果真实可靠,所提供的定位方法更为恒定、精确,可以更好地避免在临床操作中对患者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对局部解剖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学术论文摘要

目的 探究胸后壁第六至第九肋间隙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的走行及位置关系,为临床在胸后壁行胸膜腔穿刺确定在肋间隙进针的安全区域。方法 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胸后壁第六至第九肋间隙的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观察它们的走行及位置关系,测量肋间神经和肋间后动脉、静脉各自的分叉点及各自的下支与下位肋上缘交点距后正中线和肩胛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如第六肋间隙神经:肋间神经分叉点及其下支与下位肋上缘交点距后正中线:61.89±19.10mm,89.81±22.61mm ;距肩胛线分别是:23.42 ± 19.10mm, -4.50±22.61mm。结论 如第六肋间隙:以后正中线为标志,在距后正中线89.81±22.61mm处向外侧,肋间隙中部可安全进针;在距后正中线44.18±11.38mm处向内侧,沿下位肋上缘可安全进针。以肩胛线为标志,在距肩胛线-4.50±22.61mm处向外侧,肋间隙中部可安全进针;在距肩胛线41.13±11.38mm处向内侧,可在下位肋上缘安全进针。

获奖情况

2011年6月16日获得广西自治区第五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 2011年6月发表在由中国解剖学会和广东省解剖学会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剖学研究》杂志(双月刊)2011年03期上

鉴定结果

本项研究建立在对解剖学实验室32具成人尸体的实地解剖。所得各项数据均由标准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操作准确无误,并对结果进行多次校对,数据真实可靠,其结果真实可信。

参考文献

1. 周永坤,张云杰,张毅.临床穿刺与引流.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6-129. 2. 朱少金,熊克仁.肋间神经走行与胸膜腔穿刺点位置选择.解剖学杂志,2009,32(3),400-402. 3. 常彤,田军.超声介入治疗胸膜腔积液68例.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2. 4. 袁洋.CT引导下经肋间隙穿刺活检12例临床报告.HENAN JOURNAL OF ONCOLOGY.2003,16(3):208,214. 5. 陆再英,终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2-113. 6.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 7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10:566. 7. 王辉,牛国英,张明丽.常用诊疗技术解剖定位原理探讨.实用医学杂志,2007,14(11):1490-1491. 8.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58. 9. 李大鹏,裴凤选.先天性肩胛高位症的X线诊断.山东医药,2000,40(17). 10. 郭爱华.胸腔穿刺术方法的改进.临床肺科杂志,2001,6(1):74.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临床上,于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进针点,目的在于避免损失肋间的神经、血管。第七版《局部解剖学》教材上是以肩胛下线作为定位标志,肩胛下线以内在肋上缘进针,肩胛下线以外在肋间隙中部进针。这样的描述比较模糊,没有说明具体在肩胛下线以内或以外多大距离;在临床实际操作时,由于患者所处的体位不同,肩胛下线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势必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教材所确定的进针方法是建立在典型的结构基础之上,但我们在尸体解剖中发现,许多肋间隙的结构并非如此,按照上述方法并不一定正确。该实验研究是以后正中线作为定位依据,实事求是地在尸体上进行解剖、观察、测量,为临床寻求更为精确可靠的胸腔穿刺位点。在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中,还未见到这样的研究报道,该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独到之处。 实验研究以后正中线为定位依据,通过在尸体上实地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在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的安全进针区。实验结果真实可靠,所提供的定位方法更为恒定、精确,可以更好地避免在临床操作中对患者造成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对局部解剖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