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生态理念下的社会教育与文化寻根——以“地球之友”在东江源头的生态保护实践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近年来,对东江源的生态保护成为社会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其在东江源的生态保护实践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其对绿色教育为代表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意义,提出了一定可行性建议。
- 详细介绍:
- 东江,发源于B省南部,为珠江四大水系之一,是我国香港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水源,东江水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为沿江人民的生活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其在东江源的生态保护实践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其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认为这种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为主体,以“地球之友”等社会力量为外力引导,多样化社会教育和具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举动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作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准确把握香港环境保护组织——“东江之子”对东江源生态保护开展的实践活动,深入分析其对绿色社会教育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意义及作用,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的可行性建议,进而更深层次地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拟采用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重点采用个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进行研究。先进性:环境保护问题是当前的环保焦点。本研究通过探讨农村的环境保护,试图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独特性:采用独特研究主题,通过对寻乌县东江源区的生态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求东江源保护经验及其对“绿色B省”建设乃至对整个国家生态保护的启示;提出“政府引导,以奖促治,全民参与,后人收益”的生态保护理念。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品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了香港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及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功能。切实评价了香港环境保护组织为保护“东江之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深入剖析了香港环境保护组织活动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性建议,为东江源区及各级政府和环保机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保护“东江之源”的新模式,对源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最新文明阶段,而生态教育则是生态理念在当前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显现。香港“地球之友”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以文化寻根和生态理念的传播为纽带,对东江源区进行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涵盖绿色、文化、法律、道德、经济等在内的双向社会教育,而“地球之友”在东江源的生态保护本身不仅仅是环保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寻根。这种宏观社会教育与微观生态保护实践双管齐下、紧密配合的做法收到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地区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其在东江源的生态保护实践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其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认为这种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为主体,以“地球之友”等社会力量为外力引导,多样化社会教育和具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举动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获奖记录
参考文献
- [1] 孔凡斌.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0.02 [2] 甘跃宇、陈新才、刘良源. 《建设东江源区生态产业的对策[J]. 江西科学》.2010.02 [3] 陈德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4] 黄毓哲.《江西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5] 方红亚.刘足根.《东江源生态机补偿制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6] 高金龙. 《流域生态效益补偿与循环经济理念的创新思考——来自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7] 曾荣君. 《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孟建柱钟起煌会见调研组一行》[N].光华时报.2005.04 [8] 孟扬.《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江西启动九项工程保护东江源头》[N].中国环境在线.2004.11 [9] 刘存宽.《香港回归与文化认同》[J].河北学刊.1998.02 [10] 马云鹏.《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的效能与问题及对策探析-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阈》[N].继续教育研究.2010.03
调查方式
- 本作品采用走访、参与观察、访谈会议、文献查阅、实践求证、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近几年,关于水源的源头保护倍受社会的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可谓硕果累累。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对此做了探讨。吴水荣应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森林资源模型,选取了分别代表长江上游、西北、华北地区的三个水源涵养林区案例点,研究水源涵养林环境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提出创建经济激励机制促进水源涵养林所有者或经营者采取有益于自然保护的生产经营方式。刘成胜通过对青海省三江源头森林资源的介绍,分析森林资源在三江源头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该区域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森林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林牧争地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分类经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基金、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等对策和建议。朱秀端从闽江流域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开展导致水土流失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出发,提出维持健康闽江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流域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与监管措施,改善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刘源则通过对长江源头第一乡———唐乡小型牧业社区的人类学考察,认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与本土人群主体性被忽略、人与高原生态环境之间游牧文化链被冲击甚至被打破密切相关,强调从本土人群主体性出发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戚登臣,李广宇等针对黄河上游的玛曲湿地大面积干涸和萎缩、湿地功能退化现象, 深入分析玛曲湿地退化因素,提出在制度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和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再采用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的保护对策。包刚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珠江源头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珠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建立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模式,大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赵建伟等则研究地处淮河源头的河南省桐柏县淮河流域区,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极其贫乏。提出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保障、水资源供给、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措施。此外,关于东江源问题也不断有学者关注和研究,并取得相当成果,如孔凡斌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角度,对B省东江源国家级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确定了东江源生态补偿主体和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