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种粮行为与中国粮食生产流通市场化研究--基于农民种粮行为问卷数据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研究回答的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首先研究农民种粮行为,尤其是农民种粮对价格等利益信号的反应。本小组调查了从1976年到2008年农民的种粮行为。基于调查数据研究利益信号对农民粮食生产投入从而产量的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长期强调由政府主导,农业弱质性和外部性是重要理论基础。小组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以研究这些概念作为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由政府主导的依据是否成立。
详细介绍:
中国粮食政策所面临的最大的选择是: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在学术界分歧很大,政策走向也不明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农民的种粮行为,尤其是对价格等利益信号的反应,分析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和弱质性以及粮食市场的竞争性等。为此,本研究调查了从人民公社时期的1976年到2008年的农民的种粮行为。研究发现,价格等利益信号直接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而影响产量,农业的弱质性经不起严格考证,粮食市场具有最强的竞争性,农业具有弱负外部性而非流行的正外部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主要由市场主导。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粮食有过量储存之嫌,确定国有粮企为流通主渠道是对粮食市场中其他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限制,从而影响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支农政策有悖论性质,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诸多“三农”问题的根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回答: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应由市场主导。首先研究农民种粮行为,尤其对利益信号的反应,如利益信号能有效影响农民的种粮行为,则可让市场更多引导农民种粮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小组调查了1976-2008年农民种粮行为,基于调查进行研究。中国粮食生产长期强调由政府主导,农业弱质性和外部性是重要理论基础。小组对这些概念分析以研究其作为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由政府主导的依据是否成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是基于调查进行研究。小组调查了从1976年到2008年32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历程、政策演变及效果,共调查316个村庄,1619个农户。二是基于行为讨论政策,以明确行为与政策的关系。三是建立在扎实调查和经验研究基础上的批判精神。勇于思考并提出独立见解。小组强调,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为建设而批判,批判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建设,因此批判后必有建设性意见。可以这样说,批判和建设贯穿于整个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结论可为政府适时调整国家的粮食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更多地走市场化道路,而目前中国的粮食从生产到流通都受到政府过多的干预,造成诸多效率损失。本研究还有着文献价值,通过调查所获得的诸多数据及基于数据所做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民的种粮行为。研究报告还对诸多和粮食有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独立的见解。

作品摘要

中国粮食政策所面临的最大的选择是: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在学术界分歧很大,政策走向也不明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农民的种粮行为,尤其是对价格等利益信号的反应,分析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和弱质性以及粮食市场的竞争性等。为此,本研究调查了从人民公社时期的1976年到2008年的农民的种粮行为。研究发现,价格等利益信号直接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而影响产量,农业的弱质性经不起严格考证,粮食市场具有最强的竞争性,农业具有弱负外部性而非流行的正外部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主要由市场主导。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粮食有过量储存之嫌,确定国有粮企为流通主渠道是对粮食市场中其他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限制,从而影响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支农政策有悖论性质,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诸多“三农”问题的根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小组在樊明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专著《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37万字),已在2011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研究抽取了《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的核心思想。 2.本研究入选2010年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做专场报告。 3.2011年2月2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粮食安全论坛”,获专家一致好评。《中国经济导报》、《南方周末》、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凤凰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4.2011年2月23日受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专场报告。

参考文献

[1]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樊明:《支持农民和减少农民的两难悖论》,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编《科技创新,促进跨越发展——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范建刚:《对消费量测算前提下的粮食储备规模分析》,《软科学》2007年第1期。 [4] 高峰等:《中国农业保护、发展和微观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聂凤英:《粮食安全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6] 聂振邦:《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 O’Sullivan A. (1993), Urban Economics,2nd ed., Boston: Richard D. Irwin, Inc.

调查方式

主要调查方式: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根据我们对国内外文献的查询,国外有诸多关于粮食政策的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但直接针对中国的较少见到。另外,国外的文献一般就某个和粮食政策有关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比如粮食补贴等,少有见到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粮食政策进行整体研究。国内的研究比较多,和国外研究相似的是,一般侧重于某个角度,如粮食安全、粮食流通等,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但也缺少从更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粮食政策进行整体研究。就学术观点来说,以赞同现行政策为主。在方法上,基于较大规模调查数据的研究相对较少,做一般理论探讨为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