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项目通过在厦门、漳州、泉州“闽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调研,结合问卷(600份有效问卷)和访谈资料(200名“二代”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二代”现象和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借以验证课题研究假设,分析“二代”现象背后的制度问题。最后,以研究发现为落脚点,给出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消弭阶层差距的政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详细介绍:
项目通过在厦门、漳州、泉州“闽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调研,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对我国当前备受关注的“二代”现象进行探讨,以验证课题研究假设。研究表明,社会存在“二代”现象与社会分层,且二者密切相关,“二代”现象是我国社会分层加速的产物,“二代”群体虽然还不能证明其成为独立的阶层,但也对我国社会分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社会阶层归属意向趋于保守,多种因素决定社会阶层划分,收入、社会资本和教育水平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标准;家庭隐性支持决定社会阶层归属,在现行的社会体制中,大部分人群获得收入的方式更多依靠家庭人脉关系、社会地位和家庭物质的初始积累所构建的平台,个体的市场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正当竞争之外的隐性指标;现行市场经济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身份制度等制度对 “二代”现象产生有重要影响。 课题组认为,为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缩小“二代”群体间差距,改善代际公平,政府应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适当的政策选择和有效的政策实施,促进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消弭不同“二代”群体间的鸿沟。首先,创造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制度环境,消除流动障碍。政府应当加速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尽快消除造成城乡差别和工农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为“穷二代”在城市提供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其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新注重劳动的价值,使被边缘化的社会主义财富直接创造者得到更多实惠,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第四,增强社会成员流动能力,扩大中间阶层扩大面。加强对“穷二代”的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加强对“二代”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其向上流动的能力,从而逐渐扩大中间阶层的覆盖面。第五,有针对性的扩展弱势阶层的利益表达空间。政府部门及决策者应大力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更多的采集各阶层原生态的声音,对大量来自网上的声音进行归纳、分类、分析,正面回应,并将这些利益诉求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第六,引导社会将阶层分化而带来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看作是利益差异,理性地看待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差异和“二代”现象。同时,加大力度对弱势阶层开展维权教育与宣传,提高阶层意识,培育成熟阶层。

作品图片

  • 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 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 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 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 转型期中国的“二代”现象研究——基于厦漳泉的调研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写作目的 转型期的“二代”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界定“二代”现象,剖析其制度根源,导出问题解决模式,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消弭阶层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二)基本思路 项目以制度变迁和社会分层/流动为突破口,在核定“二代”现象社会影响的基础上,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为基础,嵌入制度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视角的前瞻性 紧跟热点,对“二代”现象进行分析,从制度层面提出对策。 (二)内容的现实性 通过调研和访谈获取关于“二代”现象的一手资料和数据,有助于“二代”问题的解决。 (三)开创性的多元化假设论证过程 在理论论证的前提下提出了三个重要假设,三个假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不易测量的主观感受有针对性的量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应用价值 作品针对当前的“二代”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分析,并有针对地提出对策建议,能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市场、户口、社会保障等制度提供参考,建设和谐社会。 (二)现实意义 “二代”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项目研究有助于社会正确地看待“二代”现象,解决“二代”现象可能产生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作品摘要

“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等群体的出现,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这些“二代”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公平的现象。由于不同阶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相比于“穷二代”可以从父辈那得到更多的资源,因而“二代”群体间存在着先天资源禀赋不均的现象。同时,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阶层流动存在障碍,“穷二代”往往很难获得机会改变自身的状况,向其他阶层转变,导致他们与“富二代”、“官二代”的差距不断拉大,又使“二代”群体的发展存在着后天畸形的问题。“二代”现象引起了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加以重视。 通过在改革开放前沿——厦漳泉闽南地区进行实地研究,了解“二代”群体生存现状,“二代”现象引发的社会层级结构变迁;从生长机理入手,探究“二代”现象的制度根源,指出这种畸形结构持续下去将导致的恶性影响,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看待“二代”现象;并引入诱导型制度变迁的理念和方法,对社会各个层级群体之间的流通渠道进行重塑,有助于在有序利益疏导机制作用下,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体系得以和谐、健康、良性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2010-2011年度“挑战杯”某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作品获2011年“挑战杯”某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美)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黄祖辉著.转型、发展与制度变革——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边燕杰著.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5]边燕杰、吴晓刚等著.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李路路、边燕杰著.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资源分配不均同“二代”现象的关系 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阶层。在相关领域研究中,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资源为标准,将中国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社会阶层划分的相关研究解决了“谁得到了什么”的问题,但社会分层理论大师伦斯基认为还应该研究“为什么得到”的问题,即社会分层过程中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影响不同群体间流动的因素很多,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种:一是继承机制,二是自致机制。有学者指出,由于父辈资源的不均等导致“二代”社会地位上的差异,父辈资源较少的“二代”群体在获得社会地位中处于劣势,难以向上流动。这种资源和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引发社会不公,有可能导致社会流动受阻和社会结构僵化,破坏社会和谐和稳定。 (二)教育、工作等社会流动因素同“二代”现象的关系 “二代”现象不仅同经济等资源的直接传递有关,还与教育和工作等影响社会流动因素的弱化息息相关。学者边燕杰教授指出:虽然与改革初相比,父代对子代地位获得的影响大大减弱了,但是继承机制受到抑制并不等于自致机制的自然强化,自致机制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并不乐观,家庭关系会影响教育和工作机会的获取。学者钱民辉和方长春的研究也表明,既有的阶层结构会进一步影响到人们学业的获得,而教育和工作等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弱化了,“二代”群体,尤其是“穷二代”,更难以通过教育和工作机会提高个人社会地位,减少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进一步固化了“二代”现象。 (三)户籍等制度同“二代”现象的关系 学者指出,“二代”农民工的出现一方面与其自身努力程度不足和缺乏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等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现行体制下,户籍制度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综合构成了我国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社会融入的体制性障碍。”而如果要使农民工止于“二代”,除了个人努力,更应该从制度上消除他们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总的来看,目前关于“二代”现象的专题研究仍然很少,并多属于对社会分层或社会流动的传统研究,缺乏深层次的制度分析。结合个案,以制度分析为切入点,分析改革转型中的“二代”现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