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引导与合作: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调研
小类:
教育
简介:
“空巢”一词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本次调查报告将其引入主要反映大学城内各主体离开大学城后呈现的“寂寞”状态——城内资源和设施低效使用的情况。目前,中国大学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社会各界讨论更多的是大学城资源的协作共享和集约利用问题,却忽视了由于各个参与主体的重要需求而引发的 “空巢”现象。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该问题成为大学城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
详细介绍:
“空巢”一词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意指孩子长大离家后,父母独自在家空虚、寂寞的状态。本次调查报告将其引入作为大学城当前发展暴露出的众多问题的缩影,主要反映大学城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商家等)像候鸟一样往返大学城,造成大学城周期性地出现“冷清”场景,以及大学城内资源和设施低效使用的状态。 与不少西方大学城“自然生成”的模式不同,中国大学城主要是通过“主动构建”模式开发建设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校扩招的共同产物。但是,大学城这种独特的教育和社区联合体,在中国刚刚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还属于教育体制创新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学城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各界讨论更多的仍是大学城资源的协作共享和集约利用问题。由于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投资者过多地注重大学城的存在形式,却忽视了由于各个参与主体的重要需求而引发“空巢”现象,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种问题势必造成教育资源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浪费,成为大学城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松江大学城作为上海较早形成的大学城,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报告选取松江大学城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大学城存在的共同问题: (1)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招生政策,大学城中本地学生占大学城整体学生的比例较高,本地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回家造成无人留守的“空巢”现象较为突出; (2)教师多住在配套服务齐全、人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上课便来,课后回家,使得大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机会大大减少,造成教师办公设施、科研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闲置现象;(3)大学城多聚集在郊区,附近相关服务业主要以各学校师生为客户群,随着师生周期性地离开大学城,这些服务业门店呈现出节假日冷清的尴尬局面; (4)对于学校设施及寝室“空巢”问题,高校及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在对大学城的管理政策上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 鉴于大学城的共性规律,本次社会调查报告提出了学生、教师、商家及大学城管理机构同大学城“空巢”关系的研究假设,在筛选影响大学城“空巢”现象的关键因素之后,借助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与大学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结合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分别从不同因素和角度出发,基于引导与合作构建解决大学城“空巢”现象的策略体系,进而提出改进国内大学城建设、管理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作品图片

  • 引导与合作: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调研
  • 引导与合作: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调研
  • 引导与合作: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调研
  • 引导与合作: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调研
  • 引导与合作: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调研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由于公共服务资源和城市综合配套设施滞后,处在郊区的大学城长期面临“空巢”危机,难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导致空耗浪费和效率低下。本报告旨在探寻影响大学城“空巢”现象的关键因素,分析其与大学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从把学生、教师和商家长久留驻大学城出发,基于引导与合作构建解决大学城“空巢”现象的策略体系,提出改进国内大学城建设、管理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报告选取松江大学城学生、教师、商家和行政为调研对象,按不同主体对象设计调研内容。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等调研途径,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对大学城“空巢”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建立大学城“空巢”现象的多维度分析模型,提出大学城“空巢”现象影响因素组合模型图,针对不同主体面临的问题,基于引导与合作构建解决大学城“空巢”现象的策略体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松江大学城的调研,探索大学城“空巢”现象,首先为促进大学城中各活动主体间的互惠合作提供对策,也为园区内外相关的决策、管理和服务部门(机构)提供建议。其次,本报告也为解决大学城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思路,有利于中国大学城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城市建设、社区管理以及产业发展等贡献智慧。

作品摘要

本次调研选取松江大学城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大学城存在的共同问题:(1)由于中国教育现状和招生政策,大学城中本地学生比例较高,周末回家造成无人留守的空巢现象较为突出;(2)教师多住在中心城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少,造成办公设施、科研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闲置现象;(3)大学城附近相关服务业主要以各学校师生为客户群,呈现出周末和节假日冷清的尴尬局面;(4)大学城建设和管理牵涉面广,园区内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协调上存在问题。 鉴于以上共性规律,本报告提出了学生、教师、商家及行政同大学城“空巢”现象的研究假设,借助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等方法分析影响因素与大学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提出大学城“空巢”现象影响因素组合模式模型图(即5•5方格图),构建解决大学城“空巢”现象的策略体系,提出改进国内大学城建设、管理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只有学生、教师和商家的共同配合以及学校、政府政策和社会各方的支持,才能使得大学城的主要成员长久留驻在园内,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减少大学城的“空巢”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陆元杰,陈梦迪,王玉珏,陈韵,松江大学城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科教导刊,2010(12) [2]郑文光,安胜利,吕莉华,大学教师是学校发展立足的根本—基于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国冶金教,2010(01) [3]彭扬,论政府在大学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当代教育科学,2009(12) [4] Marco Melfi, Do downtown university campuses contribute to mid-size city downtown revitalization?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Kitchener and Cambridge, Ontario,2008(11) [5] 俞乔,潘贤林,建立基于亲情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中国校外教育,2008(09) [6] 高山,王静梅,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中国国情国力,2007(01) [7] 王庆勋, 闫军,大学城建设促进城郊经济发展探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8] 李惠芬,许益军,当前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与启示,科技与经济,2005(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城起源于欧洲,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入大学城的概念,具体而言大学城是高等教育发展蓄积己久得以释放能量的空间形态,也是新组织模式、新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资源与外扩城市化空间的有机结合。与大多数西方大学城“自然生成”的模式不同,中国大学城都是“主动构建”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扩招的共同产物。由于中国的国情以及政策的特殊性,国外学者关于大学城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大学城只有很少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城建设正处于一个实践层面逐步展开的阶段,也正是问题出现、亟需解决的关键时刻。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大学城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国内大多数专家把注意力放到大学城公共设施及资源的集聚效应上,而没有看到大学城尤其是郊区大学城面临严重的“空巢”问题。然而这种现象对整个教育资源的利用有重要影响,在价值创造层面对所处地区以及整个社会乃至全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除了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大学城的发展外,也有不少人从本地出发,对各地大学城存在的利弊进行具体探讨,其中上海因为在大学城建设方面起步早、速度快,有一些研究者发表了总结其经验教训的论文,如严晓珺的《上海大学城建设模式的选择与优化》(当代教育科学,2008.17)等。值得一提的是,松江大学城作为上海最早建设的大学城,集聚了7所大学入驻,至今为止在全国也算规模最大的大学城之一。随着松江大学城的投入使用,在建设初期设想的资源共享优势的背后出现了严重的“空巢”问题,有研究者对此开始探讨,如陆元杰、陈梦迪、王玉珏和陈韵的《松江大学城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科教导刊,2010.12上)。其中上海对外贸易院作为第一批入驻松江大学城的高校,多年来一直为园区的发展和完善出谋划策和身体力行,一些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多年来也贡献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大学城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新格局——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3.11),谢蓉的《上海松江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图书馆杂志,2006.1),李永华的《上海松江大学城体育资源优化整合的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等。本调研报告的参与者均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大学生,因此有机会近距离地吸收借鉴这些研究者的想法,并在其基础进一步探索。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