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足三里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具有特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胃肠电的活动、运动及分泌功能影响等方面。针刺足三里能够影响胃电ECG及胃泌素(G17)。因此,本研究运用记录胃电活动的变化和测量胃泌素的含量,观察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大鼠及正常人“足三里”穴位后对其胃功能的影响,揭示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时穴位针刺得以发挥效应的重要刺激因素。
详细介绍:
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精密的有机体,它处于物理、生物、化学等诸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是神经、肌肉、血液、淋巴等系统的功能复合体,针刺效应则是作用于这一功能复合体所带来的整体效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对针刺机制、效应途径和针刺手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对针刺部位的影响。然而现代一些研究发现针刺穴位是,针刺部位的低电阻特性常受到温度、湿度、探测电压的极性、幅值、电极形状、压力、乏极化与否、探测时间、体表因素的干扰,测试结果常不稳定。提示针刺过程中,除了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对针刺部位的影响外,施针者生物电等电学影响是作用针刺效应的又一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动物实验和正常人体实验。 (1)动物实验:运用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通过测量大鼠的胃电活动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并且比较各组这两项指标的差异性,初步阐明,在针刺足三里穴工程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对针刺部位的影响外,施针者生物电等电学影响是作用针刺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禁食24h空腹状态下大鼠的足三里穴的影响均呈抑制效应,表现为大鼠胃电活动的减弱和胃泌素G17分泌的减少。但不同实验组两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有着明显差异。用SNK-q检验进行大鼠前后胃电差值的四组总体均数的两两比较,其中B电针组与C手针组、C手针组与D绝缘针组、B电针组与D手针组两两比较,其P值均小于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者间有着显著性差异。而后对血清中胃泌素含量的比较中,实验结果亦类似,三组两两比较其P值均小于0.05,有着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时,生物电等电学刺激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也影响着穴位的针刺效应。 (2)正常人体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探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和针灸效应之间的关系。在本实验中,将40例健康人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手针组、绝缘手针组。空白对照组组不做任何刺激处理;电针组受试者针刺双侧足三里,以HANS-200电针治疗仪电针,参数为频率7-10Hz,疏密度波,手针组进针后以得气为度,针刺得气后,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频率为60-80次/min左右,以手针4次/s均匀捻转20min;绝缘手针组所用针具为针柄上抹了绝缘油漆的“绝缘”针,操作方法同手针组,观察胃电和17肽胃泌素的变化。最后结构显示,不同刺激方法都能使胃电振幅均值和17肽胃泌素升高(p<0.01,p<0.05),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高于绝缘手针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手针组高于绝缘手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构表明,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足三里穴对胃功能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以电针刺激的影响最明显,推测除化学刺激、物理刺激外,施术者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可能是针刺发挥效应的重要方面。 (3)本课题的研究证实除化学刺激、物理刺激外,施术者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时针刺对穴位刺激的重要方面,是穴位针刺得以发挥效应的重要刺激因素,是体现针刺手法差异的重要内容。为穴位的针刺机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可能,为未来的针刺研究指出了极具前景的方向。如果能够发现掌握到施针者的生物电的作用规律,则能帮助探索生物电在针刺效应中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帮助改进和开发新的电针治疗仪,提高治疗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为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出力;并且将科技充分地转化成生产力,完美地融合现代医学技术和传统中医机制,为我国中医事业做贡献。

作品图片

  • 足三里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 足三里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 足三里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 足三里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 足三里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比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目的:证实医者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是穴位针刺得以发挥效应的重要刺激因素。 (2)基本思路:比较不同刺激条件针刺足三里学对胃电的活动影响,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足三里穴前后不同时段大鼠及正常人胃电的活动变化及规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独特性和先进性:首次采用针具绝缘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2) 科学性: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技术,探讨医者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其在发挥针刺效应中的地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确立针刺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在针刺效应中的地位 (2)促进中医针灸的标准化进一步发展 (3)可用于改进现在的针刺医疗仪器,极大提高针刺效果

学术论文摘要

目的 :探明足三里电针刺激、手针刺激及绝缘手针刺激对胃肠功能影响差异,揭示医者自身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是针刺得以发挥效应的重要刺激因素。方法 :分别进行动物实验和正常人体实验,40只SD大鼠和40例正常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手针组和绝缘手针组,每组10只/人。实验对象空腹,分别用电针、手针和绝缘手针刺激正常人和大鼠“足三里”穴各20分钟,对刺激前后60分钟各组胃电记录采样测量刺激后各组正常人和大鼠的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 :不同刺激方法都能使胃电振幅均值和17肽胃泌素发生显著变化(p<0.01,p<0.05),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高于绝缘手针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手针组高于绝缘手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足三里穴对胃功能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以电针刺激的影响最明显,推测除化学刺激、物理刺激外,施术者在施针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对穴位的刺激可能是针刺发挥效应的重要方面。

获奖情况

1 发表:作品于2011年5月在《亚太传统医学》杂志第7卷第5期上发表 2 获奖:作品于2011年6月在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常小荣,严洁,易受乡,等.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2):124-126. [2]杨琦,王景杰,陈慧群,等.电针大鼠足三里穴调控胃运动的相关差异基因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5):447-450. [3]卞学平,张志宏.不同物理因子作用足三里穴对胃电活动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5):309-310. [4]黄晓卿,陈凌,姚志芳,等.电针对胃电节律紊乱和心动过速调整作用的试验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3):181-182. [5]赵宏,赖新生,连至诚.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J].新中医,2001,33(8):39- [6]陈莉.针刺运针与否对胃电图影响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3):189-190.40. [7]李铁,王富春,项柏东,等.不同针法针刺中脘、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胃电作用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47-48. [8]常小荣,严洁,刘玉群,等.电针足三里和阳陵泉穴对家兔胃胆运动及脑肠肤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7):1662一1668. [9]于航,贾庆波,王晶.电针“足三里”穴对家兔胃运动、胃电的影响及与蓝斑核关系的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12(3):208-211. [10]杨琦,黄裕新,李慧艳,等.电针足三里穴促胃动力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5):462-465.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对针刺机制,效应途径针刺手法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发现,在针刺穴位时,穴位处发生着复杂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变化。1959年,前苏联学者发现针刺时有电位改变,此后陆续证实针刺病人时确实可以记录到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变化的在针尖出现的针电位 大量研究观察到不同金属针材料的差异可以带来不同的针刺效应。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穴位时,针刺部位的低电阻特性常受到温度,湿度,探测电压的极性,幅值,电极形状,压力,乏极化与否,探测时间,体表因素的干扰,测试结果常不稳定。根据生物电压效应,针刺时可以产生相当的生物电,人体是一个活的生物带电体,它有自身对立统一的电场,无论对于施针者还是受针者,此种生物电均存在,由于施针者的全部手法操作均通过针具作用于受针者,又由于金属针的导电作用,可以认为针刺过程中,施针者与受针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应的电学联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胃肠电的活动及分泌功能影响等方面。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增强维持和恢复胃肠运动昼夜节律;健康人可增强胃壁张力,胃蠕动节律;胃功能低下时,增强胃的酸度;亢进时,降低胃酸分泌。影响针灸调整胃肠电的因素较多,研究多集中在不同经脉之间、同经不同穴位之间,尤其足阳明胃经穴位上,研究最多的是“足三里”穴位,穴位与非穴位之间比较研究较少。在机制研究方面动物实验资料较多,临床资料较少,针灸调节胃肠电的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虽有多种学说,但仍不甚清楚,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激活可使其达到对胃肠电的调整,但有关针灸作用的中枢机制,尤其参与的核团、递质及其相互联系,以及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作用等方面都还需进一步探讨,信号通路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应进一步研究针灸的直接作用机制及作用环节,为临床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胃肠激素对消化道各种机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释放的增多或减少可以影响消化道的分泌和运动,甚至引发某些疾病。针刺对胃肠道的调整作用,是否有胃肠激素的参与,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针刺体表穴位的确可以引起外周血中多种胃肠激素的变化。尽管这种效应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认为,胃肠激素至少部分参与了针刺对胃肠机能的调整作用。这将为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胃肠某些疾病的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线索。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