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的考察
小类:
社会
简介:
该课题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资助。团队成员着眼于农民工工会这一较为新颖的选题,综合运用问卷、访谈等实地调研方法与文献资料研究,深入四川地区进行宏微观考察,历时一年有余。其积极尝试将有利于中国特色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并对农民工群体公平、有序、高效的社会环境构建产生积极影响。
详细介绍:
农民工工会问题是我国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的研究林林总总,但一般都为个案的现状调查,缺少深入的原因分析与比较视角。本课题具有相当强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义,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实地调研所获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文献资料对比等定性、定量方法,对颇具代表性的四川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进行宏观考察与微观检验,剖析其相较于其他已存模式的优势,发现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与限制。同时,作者亦在现实层面以外,通过对比传统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机能与定位,分析当前中国农民工工会的特殊点与缺失处,对四川模式进行深度评价与诊断。并在文末点出四川模式的横纵拓展空间与发展制约,认为未来中国特色农民工工会将逐步实现非特色化转型。对于农民工工会的研究尝试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中国视角与社会情谊。文章的完成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大众共同关注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

作品图片

  • 中国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的考察
  • 中国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的考察
  • 中国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的考察
  • 中国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的考察
  • 中国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的考察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文章旨在对当前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特别是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模式进行全面剖析,指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发展可能性。思路:第一章对当前几种模式进行简单对比,随后对四川“源头入会、城际互联”模式的实施作宏观考察。第二章从微观解读川籍农民工各项权益的保障情况。第三章参照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机能与定位,对四川模式进行评价与诊断。第四章提出中国特色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未来可能性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文主要运用访谈与问卷的调查方式,包括宏观与微观分析,考察角度较为全面。 2、文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中西方工会机能与定位的对比,使得论证较为丰满,有利于回归工会本身,寻找差距及成因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3、文章的选题及落脚点较为新颖,具有社会价值。目前学界的关注度大但一手资料较少、系统论述不多。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对四川模式进行宏微观解读,提出组织架构、资金来源、法律规制等方面的不足,寻找成因,提供解决方案,对于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模式的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深入分析目前中国农民工工会在定位与机能上普遍存在的偏差,有助于促进工会建设,使农民工群体能够合法维权,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 3、以四川这一劳务输出大省为调研对象,有利于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进而为国家相关保障措施及政策的落实贡献力量。

作品摘要

摘要:在对四川地区“源头入会,城际互联”模式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农民工工会管理维权工作上的问题,包括源头工会独立性模糊、资金来源少、人员编制不规范、异地维权程序繁琐、法律规范缺位等。通过微观问卷分析,发现四川模式下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及其他日常权利的维护情况有喜有忧。深层成因是:相较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特色农民工工会在定位上有偏差、在机能上存在缺失。四川模式的未来发展可从横纵两方面进行制度、职能及覆盖面的拓展。同时,随着工会机能、定位的矫正与农民工身份地位的转变,它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逐步实现非特色化转型。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常凯,张德荣.工会法通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3] 陈静.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法律探索[D].暨南大学,2006. [4] 王与剑.农民工工会组织建设的社会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 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省际工会联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R].2010. [6]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09. [7] 韩福国等.新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务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 胥纯,王筱泉,张莹.关于农民工异地联动维权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3). [9] 于建嵘.中国农民工的依法维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6). [10] [美] 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调查方式

包括: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统计报表、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对于农民工工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1、农民工有没有建会入会权。2001年修订的《工会法》第一章第三条将会员主体定义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首次破除了此前学界关于农民工是否有工人身份、能否加入工会的争议。随后,200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发展农民工入会写入报告。2、农民工是否应该依靠工会维权。李萌认为单个农民工在市场失灵、社会组织缺位的情况下,必须借助“集体发言体制”方能实现基本的权益诉求。吴亚平认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人(包括农民工)是工会组织最需要代表和维护的群体。吴红宇、张昌凤认为农民工的组织程度与国家的稳定成正比,农民工工会是目前在政府控制框架内的一种较优选择。3、农民工工会的角色定位与运作形式。董保华认为工会改革力度依然不够,职能定位不甚明了,有将自己等同于国家机关的倾向。任贤胜等提出新时期工会的发展方向不能再是党政工一家,应重新恢复工会的集体行动,把罢工行使权作为工会集体行动的最高形式。目前较为典型的农民工工会模式共有四种:即企业内模式、行业或劳动力市场模式(典型代表是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工会联合会)、租住地模式(如浙江省东阳市杨家村农民工工会)以及双向维权模式(如河南信阳)。四种模式在工会内外部的独立性、管理维权工作的开展范围、农民工自身认同感以及其流动性带来的会籍变更等方面各有优缺。目前的个案研究较多,而比较研究较少。 由于农民工身份的中国特色,国外可供直接参考的内容不多。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类似农民工群体为移民工或劳工(Immigrant Peasant),其由农村向城市、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大规模流动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后期。依托于大量成熟的法律法规与社会保障制度,移民工管理维权工作体系完整、运行较为顺畅。同时,NGO、社区服务机构、教会等第三方均充当着重要的协助角色。如在美国,许多教堂大教会组织的日常工作就包括为移民工提供食宿援助、精神支持,甚至工作机会。如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赫顿市临时工中心,由纳税人买单,对底层移民实行集中管理,并提供寻工便利。在日本,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良好,企业招工时常把一村的高中毕业生连锅端进城里,给予终身工作及福利,使之以公司为家、直接完成“农民变市民”的过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