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社对接”惠农惠民 助力十二五开局--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查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农社对接”在本团队及学校的积极倡导下开始试点推行,它通过降低中间交易成本,在不同的需求和供给弹性下,给消费者和农民都带来了福利效应的改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市场扭曲程度,对二元经济结构下“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决也具有指导性借鉴意义。作品在通过对“农社对接”项目的实践研究上,去分析其是否能实现菜价下降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格局。
详细介绍:
作品基于“农社对接”模式(项目已被37家媒体报道)的现行实践情况,对项目实施情况不断进行信息反馈和信息采集,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对“农社对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论证,充分肯定了其对于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存的“三农”问题的作用和意义。同时,通过在社会调研中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和归纳,利用计量模型和EViews统计软件,对“农社对接”模式进行实证分析,这种跨学科复合式的分析方法,在这种社会调研类的研究中,不仅是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研究的充实,有力的为后续拓展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事实数据支撑。

作品图片

  • “农社对接”惠农惠民 助力十二五开局--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查研究
  • “农社对接”惠农惠民 助力十二五开局--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查研究
  • “农社对接”惠农惠民 助力十二五开局--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查研究
  • “农社对接”惠农惠民 助力十二五开局--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查研究
  • “农社对接”惠农惠民 助力十二五开局--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农社对接”在本团队的积极倡导下试点推行,通过降低中间交易成本,给消费者和农民带来了福利效应改进,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扭曲程度,对二元经济结构下“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具有指导性意义。基本思路是基于对上海社区试点的调研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计量模型,实证检测农社对接模式市场效应发挥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通过与农村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农社对接的持续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基于“农社对接”模式(项目已被37家媒体报道)的现行实践情况,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对“农社对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论证,充分肯定了其对于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存的“三农”问题的作用和意义。同时,通过社会调研中的一手资料,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计量模型和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这不仅是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研究的充实,有力的为后续拓展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事实数据支撑。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农社对接”模式的实践证明,蔬果最终售价的下降,实现了消费者和农民收入的福利提高,这利于“农社对接”的继续推广和实行。其次,“农社对接”模式可以缓解市场扭曲程度,对“二元经济”结构下“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利用计量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有助于为其后续不断完善和改进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以实现这一新型销售模式的不断改进,真正实现惠国利民。

作品摘要

“农社对接”模式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农民、消费者共赢。 本文先通过对“农社对接”项目的持续跟进和市场调研,分析了其通过降低中间交易成本,给消费者和农民带来了福利效应改进的实践效果。 然后根据交易成本与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理论,从理论上作证了上述结论并借助图形分析揭示了其对缓解市场扭曲程度的社会效应,并对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重点利用对“农社对接”模式调研取得的一手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处理与归纳,对此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总结调查研究的结果。并建立计量模型,在EView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下,检测“农社对接”模式市场效应发挥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新型农产品销售是会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而倾向于选择越发多元和创新的模式的。 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农社对接”模式持续发展和扩大的可行性。提出通过与农村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农社对接”这一新型销售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推行,以优化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高培勇,杨志勇.《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金赛美.《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平狄克等著.《微观经济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4]童宛生等著.《中国商鼎期货价格形成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 97. [5]石太林等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山版社,1999.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社对接”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新型模式,在当前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中还没有直接针对它的分析专著。但是其涉及的中间成本等理论基础起源于科斯定理,并随着制度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 通过对“农社对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而涉及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问题和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问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当前的研究大多着力于宏观层面,将农村经济发展因素视为制约农产品市场成长的主因。 而对合作组织的研究,国内主要有三类:其一是一般性的研究,包括公共品问题、组织的形成以及合作的演化问题,如浙江大学张旭昆教授的论文;其二是循着“神经元经济学”探求人类利他、合作的脑科学基础的研究,主要以汪丁丁教授、叶航教授等为代表;其三是纯技术角度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而将“农社对接”模式与农村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形式当前的研究也还属空白,所以本文在分析“农社对接”可行性的操作方式上采取的这一途径,无论是在实际中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属于一大创新之处。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涉及农民收入的研究有时会辅以计量模型进行定量研究,譬如蔡昉的《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的著作研究外,大多关于农产品销售的研究,由于数据的难以采集和样本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都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譬如范小军,陈洁,陆芝青等在《营销渠道变革与模式选择研究理论述》一文中所做的研究等。而本文在充分积累理论知识、梳理逻辑体系的同时,还采取了社会调研的方法,搜集到了一手数据资料,将理论与实践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起来而得到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有利于佐证理论研究的结果,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