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适度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研究领域。利用1994~2010年统计数据,总结了浙江省最低工制度施行的主要问题。基于现有研究,我们引入德尔菲法重建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并通过相关性检验将人均GDP、CPI等因素纳入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中,最终构建了一套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并利用浙江和北京的统计数据进行反论证。本文最后,提出有效发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研究领域,如何准确制定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应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浙江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实现最低工资标准与GDP联动增长,表明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新趋向。本文以浙江省1994~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历史统计数据为例,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历史变动趋势、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进而扩展至对全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思考,归纳总结出了浙江省及全国各省份在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整体偏低、调整频率不固定和标准制定因素考虑不周等问题。基于现有最低工资制度及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构建了一套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德尔菲法测算模型,以弥补现有最低工资标准制定中的缺陷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分析比较,包括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累加法等经典测算模型与马丁法、模糊神经网络法、灰关联分析法等最新研究进展成果。综合各种测算模型的优缺点,我们将统计学中的德尔菲法引入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甄选出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与社会平均工资法为测算模型对象,并将GDP、CPI等因素纳入动态调整机制模型,最终构建一套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德尔菲法测算模型。为验证我们新建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我们又利用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反论证。以浙江省和北京市1994~2010年统计数据为样本,我们利用模型测算出各年份最低工资标准适度值,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利用最低工资标准/社会平均工资比例判别法,验证了模型测算出的适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本文最后,从采用更为科学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依据GDP增速科学设置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储蓄基金账户等最低工资制度配套制度、将最低工资制度切实落实到基层等角度,提出了如何有效发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构建一套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德尔菲法测算模型,为 “十二五”规划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提供工具,并为解决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思路。基本思路:对浙江省历年最低工资标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最低工资制度主要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德尔菲法测算模型,并利用浙江省、北京市作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改进最低工资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运用SPSS、STATA等专业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将经济、统计、法学等学科理论融合到模型的建立与理论分析中;运用统计数据搜集与政府部门访问调查的调查方式。先进性:首次将德尔菲法引入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独特之处:首次引入德尔菲法,增强了测算模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首次进行GDP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的定量研究,并通过走访行业专家、政府决策部门等形式完成研究成果。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运用本文提出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各省份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可以依据本地区情况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相应调整,理论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所提出的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德尔菲法测算模型,实证检验结果优良,因而可以作为各省市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依据。

作品摘要

利用浙江省1994~2010年最低工资标准统计数据,对最低工资标准走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总结了浙江省及全国各省份在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整体偏低、调整频率不固定等问题。基于现有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我们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包括马丁法、灰关联分析法等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其优缺点,将德尔菲法引入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甄选出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与社会平均工资法作为测算模型对象,并将GDP、CPI等因素纳入动态调整机制,最终构建了我们的全新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我们又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反论证。以浙江省和北京市1994~2010年统计数据为样本,我们利用模型测算出各年份最低工资标准适度值,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国际收入比例检验法,验证了模型测算出的适度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本文最后,从采用更为科学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依据GDP增速科学设置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等角度,提出了如何有效发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校第十届“希望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苟正金.我国最低工资立法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7(1) [2]马琴.关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15(4) [3]韩兆洲,魏章进.最低工资测算的方法评价及改进思路[J].统计与决策 2005(2) [4]韩兆洲,魏章进.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最低工资标准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35(9) [5]韩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1) [6]韩兆洲,魏章,高培.我国最低工资统计测算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2007,24(8) [7]魏章进,韩兆洲.基于神经网络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6(9) [8]魏章进,韩兆洲.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一种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5) [9]张静.从社会平均工资看浙江最低工资制度[J].浙江经济.2005(7)

调查方式

走访相关政府部门、走访行业专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于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的探讨,国际上采用的测算方法有9种: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累加法、必需品法、超必需品剔除法、平均数法、生活状况分析法、分类综合计算法、定量的经济计量分析法。国内学术界对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逐渐增多。近年来,很多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其中以暨南大学韩兆洲、魏章进教授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从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着手,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马琴(2001)采用“比重法”,结合”菜蓝子法“建立起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一般数学模型。求出生存、温饱、发展三条最低工资参考线,认为以发展线为基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最为合理。汪泓(2001)从分析上海三条社会保障线现状及存在问题着手,分别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及三条社会保障线各自合理的定位。范君晖、吴忠、李旭芳(2007)等提出了融合粗糙集对神经网络模型加以改进的分析研究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分析研究。近年来,暨南大学韩兆洲教授与魏章进教授在最低工资标准测算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合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韩兆洲、魏章进(2005)利用扩展的线性系统法(简称ELES法),即从居民的消费中计算出生活的必需消费支出货币额,由此来测算最低工资标准,并以此对广州,北京,上海三个城市的最低工资进行了实例测算。韩兆洲、魏章进(2005)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对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建立最低工资的灰色模型。魏章进、韩兆洲(2006)基于神经网络分析工具提出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新方法,并运用于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测算。魏章进、韩兆洲(2008)对测算贫困线的马丁法进行借鉴与改进,提出测算最低工资标准的一种新方法——改进的马丁法。魏章进、韩兆洲(2010)提出最低工资的因子测算模型,并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当前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发现,一些因通过借鉴计算机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成果而形成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相继被提出,但由于模型本身假设苛刻、运算复杂等缺陷,导致并未能完全适合实际政策制定。总之,最低工资标准研究领域仍缺乏一种既方便运算,又尽可能考虑最低工资标准相关影响因素的最低工资标准模型,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