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公租房,正向您走来——基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从哈市公租房需求现状入手,通过对哈市房产局官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哈市公租房需求现状。结合经济学均衡分析法和管理学相关理论,从分批分期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在城市次中心区及近郊区建设公租房、实行级差式租金、实物配租为主租金补贴为辅、避免公租房集中建设、建立公租房建设的长效机制等六个方面对哈市公租房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详细介绍:
我们国家于2010年开始了面向城市“夹心层”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了解哈尔滨市公共租赁房建设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制定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研究背景、研究设计及目的、夹心阶层基本状况及公租房需求状况调查和分析、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我们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调查”入手,通过对哈市房产局的政府官员,道外区、香坊区的中低收入群体,哈尔滨中天混泥土制造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康师傅饮品控股哈尔滨有限公司(台资企业)、哈尔滨市德力达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新就业人员,宝利家居松北区的一处建筑工地的外来务工人的调查,通过问卷、文献、访谈等实证方法收集资料,从公租房租金的定位及交付租金的方式、公租房建设的面积及建设的类型、公租房租赁的期限、对公租房建设地点及环境的要求、公租房装修及物业费的收取、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满意度几大方面进行分析,运用SPSS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经济学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消费者剩余”理论和管理学有关方法的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1、分批分期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提出借鉴韩国模式,分层筛选夹心层人员进入保障住房体系; 2、运用经济学分析中“消费者剩余”理论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实物配租为主租金补贴为辅的补贴方式; 3、运用经济学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逻辑分析得出“在城市次中心区及近郊区建设公租房是一种双赢”这一结论; 4、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提出实行级差式租金,杜绝“一刀切”式租金征收方式; 5、在避免公租房住户过于集中及住户管理问题上提出采取“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在民众监督基础上,有效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完善政府公租房管理体系, 对公租房实行项目管理; 6、提出公租房建设需建立长效机制。

作品图片

  • 公租房,正向您走来——基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的调查
  • 公租房,正向您走来——基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的调查
  • 公租房,正向您走来——基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的调查
  • 公租房,正向您走来——基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的调查
  • 公租房,正向您走来——基于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需求现状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了解哈市“夹心层”群体对公租房的需求情况,为哈市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提供参考意见。 基本思路:本文首先从我国公租房及哈市公租房建设的发展历程入手,依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内容,分析“夹心层”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重点分析“夹心层”群体对公租房的需求情况,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拟用经济学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消费者剩余”理论,对哈市公租房建设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文是关于哈市公租房的首创研究,对哈市公租房建设及出台管理办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全国其他地方公租房建设也有参考意义。 2.本文以哈市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样本选取科学,资料翔实准确。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研究结论科学准确。 3. 本文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使结论和建议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对解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困难具有重大意义。 2、对哈尔滨市公租房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3、哈尔滨市将来制订公租房管理办法提供一些借鉴; 4、对全国其他城市公租房的建设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针对“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为他们提供公租房,这是我们国家自2010年以来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本研究通过对哈市公租房需求现状的分析,通过对哈市公租房需求的主要群体——哈市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实地访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该类人群对公租房建设的具体要求,诸如公租房租金的定位及交付租金的方式、公租房建设的面积及建设的类型、公租房租赁的期限、公租房的建设地点及环境、公租房物业费收取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经济学研究中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消费者剩余”理论和管理学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结合哈市公租房建设的实际情况,为推进哈市公租房建设并出台完善的公租房管理办法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1年5月15日,获得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认证; 2.2011年5月16日,获得哈尔滨市住房保障中心认证。

参考文献

1.《高举民生旗帜不断超越自我促进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哈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季卫国局长在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住建部网站2010年6月8日) 3.《关于在新建住宅项目中配建和集中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暂行意见》(2011年3月24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4.《哈尔滨统计年鉴》(2010年) 5.《公共租赁住房模式研究——以深圳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6.《中国公共住房租赁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3月) 7.《城市“夹心层”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8.《城市租赁住宅特征价格研究——以杭州为例》(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12月) 9.《公租房实物配租轮候排序模型及其应用》(《山西建筑》2011年4月) 10.《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及其选择——基于住宅过滤模型的思考》(《经济评论》,200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书报刊物、统计分析、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对于公租房的研究主要包括: 1.公租房建设的必要性。专家们认为建设公租房解决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势在必行。代表性论文有《高房价下中国公租房建设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25);《保障房,不能不完成的任务》(房地产导刊,2011.4)等。 2.对公租房需求对象的研究。多数观点认为公租房应面向城市“夹心层”群体,包括城市收入中等偏下家庭、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代表性论文有:《大力发展公租房让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有所居》(《城乡建设》2010.11);《公租房保障“夹心层”》(《中国投资》2009.12)等。 3.对公租房资金筹措方式的研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是财政投资;二是公积金贷款;三是多种融资方式。BT(建设-移交)模式、BOT( 建设-经营-转让)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即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代表性的论文有:《公共租赁住房PPP融资模式及其定价机制研究》(《建筑经济》2011.4);《BOT模式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探析》(《北方经济》、2011.4)等。 4. 公租房产权归属等法律问题。代表性观点认为:严格限制公租房出售。公租房出售不宜实行"共有产权",政府不宜与购房人作为共有人。公租房出售实行"有限产权"更为合理,购房人宜作为单独的所有权人,但要通过法律对其交易行为进行限制。代表性论文有《公共租赁住房法律问题初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院学报,2011.2);《城市群租者的居住权保护问题分析》(行政法学研究,2011.1)等。 5. 对开展公租房的城市进行个案研究。主要介绍这些城市公租房建设的成功经验。代表性的论文有:《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 推进住房“双轨制”解析》(《重庆建筑》2011.2);《上海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房地》2011.2)等。 6.关于公租房管理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为惠民工程“锦上添花”——成都市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物业管理》2011.1);《公租房实物配租轮候排序模型及其应用》(《山西建筑》2011.4)等。 上述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以上研究多偏重于理论,实证研究少,更无针对哈市的公租房研究,因此本课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