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族群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项目从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国婚姻模式入手,对近三十年来长期活跃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的中越跨国通婚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厘清了来自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地域及文化等各因素对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造成的影响及变迁的关系,以此来把握新时代下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民族与边境政策,推动中越边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详细介绍:
婚姻,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一直是人们一生中绕不开的话题。虽然它的表象是男女两性间的生理结合,但究其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缔结。在我国西南中越边境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着跨国通婚的传统。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多年来,整体社会经济的水平提高以及中越两国国家关系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越南女子选择嫁入中国,打破了原先中越边境跨国婚相互流动的格局,并呈“一边倒”趋势。这种跨国通婚的流动不可否认推进了中越两国社会及文化交流,但同时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近年来受到来自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就学界现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周建新认为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是一种跨国民族的婚姻,它产生以族群认同为根源,并存在非法性等问题。 罗文青则分析了中越跨国婚所带来两面性的社会影响:一是解决了两国边民择偶困难,促进了边民社会和平、稳定交往等积极影响;二是其普遍存在非法性,婚姻主体及子女不受法律保障使其发展面临困境等消极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者从中越跨国婚家庭主体身份认同及其子女社会化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以龙耀、罗柳宁对跨国婚姻子女的政治社会化,周建新对边境跨国婚中女性及其子女的身份困境,李娟对跨国婚姻中女性的身份认同思考等研究为代表。 这些研究见于各种书刊,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中越跨国婚姻进行了“他者”的探讨,然而却很少人对跨国婚姻自身“本我”进行分析,特别是跨国婚姻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模式与特点进行研究。而婚姻模式则是对跨国婚姻内在结构及运行的一种系统性描述,对其剖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其背后深层次的个人动机与社会驱动因素,更好地回归到中越跨国婚姻的本质上来,把握好其特征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品图片

  • 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族群为例
  • 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族群为例
  • 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族群为例
  • 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族群为例
  • 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族群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将组织好研究团队,运用社会人类学的婚姻与家庭理论,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等方法,通过对典型个案进行研究,以获取定性与定量研究成果。其目的是探讨现阶段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及特点,把握好新时代下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推动中越边境地区边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一定的参考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就学界现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中越跨国婚姻的研究大多数一般是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现状、问题及历史变迁进行一种类似于民族志的考察与描述,往往局限于中越跨国婚姻现象及问题的本身,却缺少对跨国婚姻运行的内在系统模式分析及家庭关系的内部结构的纵深。针对以上不足,本文试图弥补及突破这一点,并将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国婚姻模式与家庭关系联系起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跨国婚姻模式入手,对当今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国通婚的现状及特点进行系统描述与分析,厘清影响中越跨国婚姻的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把握好新时代下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发展规律。这有助于打造好中越两国双边和谐稳定交往的环境,推进中越边境民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及“两廊一圈”建设的良好外部条件的营造发挥应有的贡献。

作品摘要

中越边民在长期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基于共同地域背景,同属的族群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跨国婚姻模式,在恋爱、婚礼上呈现出独特的风俗与样式。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越南媳妇涌入我国,并成一边倒的趋势,给中越边境地区传统的跨国婚姻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挑战。本文拟对当前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的模式进行分析,把握其现状和特点,以期为推动中越边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一等奖.(省区级)(2011.6.南宁) 2.校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二等奖.(校级)(2011.5.)

参考文献

[1]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芬兰]E.A.韦斯特马克著,李彬译.人类婚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罗文青.和平与交往: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潘艳勤.布岱人的“桥”仪式与“不落夫家”———以中越边境的其逐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8]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国民族概述[J].民族研究,1999,(6). [9]罗柳宁.例论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建立的基础——兼论“无国籍女人”的身份[J].广西民族研究,2010,(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现阶段,关于中越边境婚姻家庭状况的描述与研究可见于不少著作。在《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2002)一书中,周建新从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存在的历史与现状、族群认同、外部促发原因以及由跨国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进行了全方面分析。张有隽主编的《边境上的族群》(1999)主要是针对中越边境的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做民族志的研究,对当地中越跨国婚姻的缔结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有着较为深入的民族志描述。除此之外,古小松编著的《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周建新《沿边而行:广西边境地区中越跨国民族考察札记》、范宏贵,刘志强著的《中越边境贸易研究》等,都涉及到了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问题。加之其他的相关学术文献对中越跨国婚姻与家庭的相关的探索与讨论。可分为三大研究层面: (一)从中越跨国婚姻的历史社会变迁来研究:如罗文青的《和平与交往: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郑宇,杨巧红《跨国婚姻关系与边疆民族社会变迁———以中越边境红岩寨苗族为例》、罗柳宁,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流变及其思考》等。 (二)关于跨国婚家庭主体身份认同及其子女社会化的研究:龙耀,罗柳宁《例论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子女的政治社会化》、《中国—东盟架构下西南边境跨国婚姻子女的社会化》、李碧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群体———广西天等县中越跨境非法婚姻调查》;李娟《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的身份认同思考———以广西大新县A村为例》、周建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及其子女的身份困境———以广西大新县壮村个案为例》等。 (三)现状个案问题研究及前瞻性理论探讨:李雪岩,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德天村为例》、李娟,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以广西大新县隘江村为例》、罗柳宁,吴俊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研究现状及研究设想》等。 以上是关于我国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和家庭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见于各种书刊,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中越跨国婚姻进行了“他者”的探讨,然而却很少人对跨国婚姻自身“本我”进行分析,特别是跨国婚姻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模式与特点进行研究。而婚姻模式则是对跨国婚姻内在结构及运行的一种系统性描述,对其剖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其背后深层次的个人动机与社会驱动因素,更好地回归到中越跨国婚姻的本质上来,把握好其特征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