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对大学生同居问题的探讨--以云南省在昆高校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我们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完善方面对大学生同居提出相关建议,大学生应该通过各方面完善自己,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联手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学校应该适当引导和教育,遵循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结婚现象合理科学的管理原则,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详细介绍:
近年来,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日益形成,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同居的态度宽松了许多,越来越多的此类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 从社会来说,对于同居的受害者应当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关怀。从学校来说,应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和人生观。从家庭来说,要重视家庭教育,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婚姻、爱情、性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心胸开阔、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大学生也应该通过自我完善,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的位置,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总之,针对大学生同居,我们不能一味的遏制,应当积极的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

作品图片

  • 对大学生同居问题的探讨--以云南省在昆高校为例
  • 对大学生同居问题的探讨--以云南省在昆高校为例
  • 对大学生同居问题的探讨--以云南省在昆高校为例
  • 对大学生同居问题的探讨--以云南省在昆高校为例
  • 对大学生同居问题的探讨--以云南省在昆高校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学校应加强健康性教育,健全和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应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社会、学校、家长要联手工作,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思路:先对大学生同居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社会各方面对此的评价和同居所引起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出大学生同居的若干原因,并针对大学生同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同居行为持否定态度,我们则对此持中立态度,我们建议给大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个人也应该加强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有的学校针对大学生同居问题从不表态到现在的强硬态度,把此问题写进校规。我们坚持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同居行为应该从强制管理转向引导、理解和宽容,同时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对性的正确认识,以规范大学生同居行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应该转变观念,以一种新的态度看待大学生同居问题,既不完全摈弃传统的观念,完全否定大学生同居,也不提倡大学生同居。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同居行为应该从强制管理转向引导、理解和宽容;而个人则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作品摘要

当前大学生同居的人数日渐增加,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态度不一。本课题对大学生同居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其产生因素来源于社会、学校和自身,而我们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完善方面对大学生同居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加强学校的健康性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对待已发生的大学生同居问题,应该“疏导”而不是“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的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对此问题的适当引导和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法律权利,又要符合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生源的趋势,以及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结婚现象合理科学的管理原则,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二零一零年获本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结题考核为优秀 2、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二日获得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比赛中获得铜奖 3、第六届省青年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彭将霞,刘成斌.道德越轨与法律越轨---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大学生同居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3(7):65-69 [2]李雪飞.大学生同居的心理学探析[J].中国性科学,2006.15(12):36-38 [3]蔡宜旦.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3(4):6-9 [4]李德.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27--30 [5]蒋阳飞.当代大学生同居问题浅议[J].中国林业教育,2003(5):17-19 [6]王福贵,试析大学生恋爱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61 [7]王文静,李卫红.婚前同居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上海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的一项调查[J].社会,2002(12):18-22 [8]刘红芬.大学生同居的原因即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84-85 [9]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42-144 [10]钱兰英.大学生对婚姻与性的态度[J].青年研究,2000(11):76-7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国内外来看,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同居现象已经普遍关注,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 首先从国外看,瑞典在1966年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谈”的局面。多年来,瑞典的性教育和咨询活动成效显著。欧洲的芬兰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七十年代,芬兰的性教育就进入了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园也有正面性教育图书,此外,还建立青少年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随时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1975年到1994年,15岁到19岁的芬兰女孩千人堕胎率从212下降到9,性病也大幅度降低,全民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芬兰经验”说明,只有用疏导的方法去教育青少年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其次,国内各界已经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对其现状、原因及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但研究角度单一,提出的对策不全面,未全面考虑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因素。大学生同居的原因并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如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综合产生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