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是在《中国-UNDP绿色扶贫项目评估报告》基础上,深入和田地区调查完成。首先对和田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实地调查获取红柳大芸产业开发面上数据和典型案例,对项目的进展、效益和价值进行评价;再次,挖掘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模式及利益机制,提炼出“公社式”、“双层经营”、“龙头”带动、创业农民自主四种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产业扶贫和田模式”;最后提出了项目的未来发展建议。
详细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处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是新疆最南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11月至2009年底,和田红柳大芸种植项目完成第一期。 本文是在《中国-UNDP绿色扶贫项目评估报告》基础上,再次深入和田地区项目县调查完成。首先对和田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实地调查获取红柳大芸产业开发面上数据和典型案例,对项目的进展、效益和价值进行评价;再次,挖掘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模式及利益机制,提炼出“公社式”、“双层经营”、“龙头”带动、创业农民自主四种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产业扶贫和田模式”;最后,对项目的潜在风险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第一,红柳大芸种植项目具有开辟沙漠新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户减贫、储备和保护耕地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和田实践探索了一条“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农户、企业、村级组织与农民专业协会、政府,都是绿色扶贫项目中不同参与主体和利益主体,在红柳大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参与主体采取了不同的参与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开发模式;参与各方既有不同利益,又有共同利益,共同努力、实现着绿色扶贫项目的目标。第三,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项目,存在着潜在的土地问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也受新产业市场风险和各种灾害的考验,应该加强后续研究,通过产业模式调整和政策创新,提升绿色扶贫项目的效益。第四,本文主张:在绿色扶贫项目支持的产业开发中,栽培业和种植业环节,应倡导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和小农场主领头承包经营模式;加工业和市场营销环节,应倡导工商资本和高科技企业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

作品图片

  •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
  •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
  •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
  •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
  • 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受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CICETE(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委托,对新疆和田红柳大芸项目的进展进行评价,对红柳大芸产业扶贫模式及利益机制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思路: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绿色扶贫红柳大芸产业开发的面上数据和典型案例,归纳提炼不同的开发模式及利益机制,总结出“产业扶贫和田模式”,并分析潜在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融合多学科方法,实地调查采集可靠数据,结论经反复检验论证,建议被项目区和UNDP采纳。 先进性:首次对红柳大芸沙漠产业开发和产业扶贫和田模式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结论及核心观点具有创新性、理论一般性,在中亚和非洲等荒漠化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独特之处: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沙漠边缘维吾尔族聚居区域产业扶贫模式创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摸索了项目的基线调查方法;对红柳大芸项目进展、开发模式的总结,具有宣传绿色扶贫,激励荒漠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产业开发模式及利益机制的研究,对荒漠化地区推广绿色扶贫具有指导意义;对项目未来发展的建议,有利于绿色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提升和荒漠化地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本研究是UNDP在我国西部干旱、沙漠化地区,搭建绿色扶贫开发国际国内经验交流共享与合作平台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品摘要

首先对和田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实地调查获取红柳大芸产业开发面上数据和典型案例,对项目的进展、效益和价值进行评价;再次,挖掘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模式及利益机制,提炼出“公社式”、“双层经营”、“龙头”带动、创业农民自主四种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产业扶贫和田模式”;最后提出了项目的未来发展建议。本文的核心观点是:第一,红柳大芸种植项目具有开辟沙漠新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户减贫、储备和保护耕地等效益,探索了一条“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农户、企业、村级组织与农民专业协会、政府,都是绿色扶贫项目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红柳大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主体采取了不同的参与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开发模式;参与各方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下,实现着绿色扶贫项目的目标;第三,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项目,存在着土地、水资源和产业市场风险问题,应加强后续研究,通过产业模式调整和政策创新,提升绿色扶贫项目的效益;第四,在产业开发的栽培业和种植业环节,应倡导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和小农场主领头承包经营模式;加工业和市场营销环节,应倡导工商资本和高科技企业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作品的英文版《Green Low-carbon Poverty-Alleviation Development Mode and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n the Desert Areas--UNDP--Case Study in China’s Xinjiang Hotan Region》发表于日本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Research, July 2010, Vol.1 no.2.102-119 2.前期成果《绿色扶贫项目中农民参与方式及其利益实现》,参加第二届湖南省湖湘三农论坛,并获论坛一等奖。该文收录在《湖湘三农论坛》,红旗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3.获校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4.获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课题组:新疆和田项目区调查资料,包括座谈和访问笔记、照片,洛浦县、和田县、皮山县3个项目点关于《UNDP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材料,项目点红柳大芸农民专业协会章程等,2009.5 [2]课题组:《中国-UNDP绿色扶贫项目评估报告》,2009.6 [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科学环境研究所、绿色和平:《生态农业简报》2009.1-2,2010.2-4期 [4]《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新疆和田绿色扶贫项目培训手册》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和田地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ing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etc. < Bulleti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Sum. No.1. 2009.8 [9]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ing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etc. < Bulleti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Sum. No.2. 2010.4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关于贫困成因研究。整体看,现阶段学术界贫困成因的研究己经基本完成了从“资源要素贫困观”(沈红,2000;李伟,2001;李秉龙等,2004)向“贫困文化观”(周怡,2002)再向“能力贫困观”(黄文平等,2002;刘尧,2002)的转变。个人能力、人口数量、区位特点、经济结构、文化乃至制度等因素都已进入了贫困研究者的视野(刘维忠,2010)。相应地,扶贫理念也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2.关于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学术界关于扶贫模式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探索。汪三贵(1994)、朱凤歧等(1996)比较早地开始了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王景新等(1998)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扶贫模式”的概念,认为“扶贫模式与治理结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0)从政府扶贫资源传导方面,概括了贴息贷款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和财政扶贫等三种农村扶贫模式。赵昌文,郭晓鸣(2000)将详细对开发式扶贫模式等多种模式进行了评析,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应该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应的扶贫模式。帅传敏,孔祥智(2006)以联合国 WFP 援助中国的“以工代赈”项目为例展开分析,认为“以工代赈”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外部投入实现打破贫困地区低水平的均衡。产业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转变中的一个新方式,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3.荒漠化地区扶贫研究。目前对荒漠化地区扶贫主要采用生态绿色扶贫,荒漠化生态绿色扶贫主要从沙漠治理和沙漠产业发展来实施。张民侠(2008)提出防治荒漠化应全面规划,综合防治,预防为主,因地制宜,重视效益。郭志年、闫德仁(2007)认为荒漠化地区发展生物质能源是荒漠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丁文广(2010)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新模式—“耦合模式”。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都是从宏观上总结,微观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尚不多见。现有研究成果极少关注绿色扶贫项目支持下的沙漠新产业开发,更少关注产业扶贫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方式及利益实现,尤其是农民及其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的参与方式、收益保障和自我发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