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分析--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 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对养老保险的需求直接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课题组通过对佳县进行实地调研,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养老保险的需求,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 详细介绍:
-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 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以后将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于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对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包括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完善和保障水平。课题组通过对佳县进行实地调研,分别从参保意愿持续性、缴费承受能力的两个个方面分析养老保险的需求,发现收入、缴费人数、政府补贴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需求。同时还结合了当地外出人口比重大、留守老人问题严重以及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期望本次调研结果及相关结论,能够为地方政府推行新农保提供一手数据和资料,为政策决策与制度完善提供参考;同时,深入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环境,开拓事业,为日后社会保障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研究依据在陕西省佳县和国家级试点地区之一的西安市长安区的调研调研数据,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及参保的持续性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影响其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的各个因素,针对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贫富差距较大、“空巢化”、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政府和群众缺乏有效沟通等诸多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与地区特点,从政府在具体落实中所应扮演角色出发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该作品综合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交叉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本研究的先进性和创新之处在于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当前最具前沿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现了各学科的有机结合,综合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行政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应用于科学实践,分析解决实际热点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以经典的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最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对搜集到的最新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且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状况对于当前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性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进行针对性研究,得到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对于新农保政策的具体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 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以后将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于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对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包括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完善和保障水平。课题组通过对佳县进行实地调研,分别从参保意愿持续性、缴费承受能力的两个个方面分析养老保险的需求,发现收入、缴费人数、政府补贴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需求。同时还结合了当地外出人口比重大、留守老人问题严重以及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期望本次调研结果及相关结论,能够为地方政府推行新农保提供一手数据和资料,为政策决策与制度完善提供参考;同时,深入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环境,开拓事业,为日后社会保障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2010年11月入围“西北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 2.2011年3月荣获西北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决赛哲学社科类二等奖 3.2011年6月荣获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09) [2]孔祥智.涂圣伟.我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棵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 [3]宋晓梧,张中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M],改革出版社,1997. [4]王以才,张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翟浩华,唐煌:[J]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5]何承金等: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与社会养老保障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7(1)。 [6]黄乾:农村养老资源供给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人口与经济,2005年(6)。 [7]黄书亭,周宗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划分[J],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3). [8]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5)。. [9]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23. [10]刘洪清.农民社会养老路渐进[J].中国社会保障,2009,(09
调查方式
- 调查方式包括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座谈。利用到的资料主要有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本文分别从农村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分析、养老保险需求分析几个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进行分类整理。 1.理论基础李欢(2010.03)认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举措。”战后日本高度重视并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和农村人口、许多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依据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容和特点,找出对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借鉴之处。 2.可行性分析:王婷(2009.07)据杨德清、杨可平的“保基本”原则,把我国养老替代率的最下限定位40%,分别选择消费支出的40%、50%、60%的三个层次估算陕西省农村养老的需求。通过分析发现政府补贴是可以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的,这套方案对于农民是可行的。 3.需求分析较早关于农民参保意愿研究的文章只是作为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问题中的一部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如李连重(1994)发现,除经济因素外,在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的原因中,农民的预期和制度缺陷也是重要的原因。肖云、文莉(2006)研究了青年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对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许咏梅、林坚(2007)专门针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养老保险意愿进行研究。在这些成果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乐章(2005)和孔祥智、涂圣伟(2007)分别利用不同的数理模型对农民参保意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只是将缴费能力作为影响意愿的一个因素来考虑,没将参保意愿的持续性和缴费承受能力作为一个有效需求整体进行研究。另外也未足够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对于农村养老保障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