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三叶因子家族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定位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TFFs基因和多肽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表达。RT-PCR显示大鼠颌下腺有TFF1,2,3 mRNA转录。颌下腺TFF1只表达于颗粒曲管上皮细胞胞质;TFF2 和 TFF3分布在闰管、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导管管腔,上皮游离面更明显。原位杂交证实TFFsmRNA位于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呈TFF1,2,3多肽阳性。
详细介绍:
1. 本作品属于自然科学领域。 2. 主要技术内容:在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叶因子家族在大鼠唾液腺的定位作为研究的突破点,以便能增加颌下腺和舌下腺生物活性多肽的技术指标。此实验为开放性研究,其结果填补了国内外三叶因子家族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大鼠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理论依据。颌下腺和舌下腺TFF家族的定位部分由科研兴趣小组的同学共同完成,我们能够独立并熟练完成从实验准备、取材、包埋、切片、PAS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到RT-PCR等一系列实验操作,后期图像分析在科研兴趣小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并丰富了我们的科研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同学们还参与了课题组老师的“三叶因子家族在大鼠实验胃溃疡愈合中的作用”研究。从而为TFFs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依据及帮助。 3、技术经济指标:本实验以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揭示了TFF家族在唾液腺的表达情况。 4、推广应用情况:本结果丰富了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生物活性物质的类型,并为深入研究颌下腺和舌下腺TFF家族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品图片

  • 三叶因子家族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定位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家族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定位 基本思路:三叶因子与消化性溃疡和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TFFs 能促进胃肠道上皮细胞移行和修复。我们已经初步证实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TFF2及TFF3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愈合过程。本实验旨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RT-PCR法探讨TFF1.2.3多肽和基因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定位,期待更近一步了解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从蛋白及基因水平检测了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TFF家族的定位,揭示了颌下腺和舌下腺腺泡分泌物的性质,阐述了TFFs分泌形式即发挥作用方式,填补了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关于TFFs的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TFFs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表达提供形态学证据,首次证实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表达TFF1,填补了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中三叶因子1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下颌下腺内三叶因子的表达与溃疡的愈合提供了依据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目的 研究三叶因子家族成员基因和多肽,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表达,探讨其在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定位。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TFF1,TFF2和TFF3 mRNA和多肽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定位。结果:颌下腺TFF1只表达于颗粒曲管的上皮细胞胞质中;TFF2 和 TFF3分布在闰管上皮细胞、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的胞质中。分泌管管腔也可见阳性物,分泌管和小叶间导管游离面阳性信号更为强烈。RT-PCR显示:大鼠颌下腺也有TFF1,2,3 mRNA表达,且雄性大鼠的表达强于雌性大鼠。原位杂交显示阳性信号位于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舌下腺的导管胞质和胞核呈TFF1,2,3 mRNA阳性,胞质呈TFF1,2,3多肽阳性。结论: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管腔上皮细胞中均广泛表达TFF1,2,3,雄性大鼠中表达更为显著,并可能通过腔分泌发挥生理作用。

获奖情况

未发表,投稿中

鉴定结果

由于时间及物力原因,未及鉴定。

参考文献

Bossenmeyer-Pourié C, Kannan R, Ribieras S, Wendling C, Stoll I, Thim L, Tomasetto C, Rio MC(2002) The trefoil factor 1 participates in gastrointestinal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delaying G1-S phase transition and reducing apoptosis.J Cell Biol.157(5):761-70. Dalla Valle L, Toffolo V, Belvedere P, Alibardi L(2005).Isolation of a mRNA encoding a glycine-proline-rich beta-keratin expressed in the regenerating epidermis of lizard. Dev Dyn. 234(4):934-47. Devine DA, High AS, Owen PJ, Poulsom R, Bonass WA(2000) Trefoil factor expression in normal and diseased human salivary glands. Hum Pathol 31:509-515. Hoffmann W(2005). Trefoil factors TFF (trefoil factor family) peptide-triggered signals promoting mucosal restitution. Cell Mol Life Sci 62(24):2932-8. Jagla W, Wiede A, Hoffmann W (1999) Localization of TFF3 peptide to porcine conjunctival goblet cells. Cell Tissue Res 296:525–530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颌下腺和舌下腺属于消化腺。颌下腺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归纳为4大类:①生长分化因子,如NGF、EGF等;② 内环境稳定因子,如激肽释放酶等;③细胞内调节因子:如脂肽酶等;④消化酶,如酸性磷酸酶等。近年来研究证实,下颌下腺可以分泌近50种生物活性物质,如5-HT、神经肽Y、神经生长因子(NGF)等,颌下腺分泌的某些因子完全达到激素水平,因此它具有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双重功能,在机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组织学研究方法、手段的不断改进,学者们对下颌下腺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又检测到了许多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国内关于下颌下腺的研究也已起步。大鼠下颌下腺呈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β-内啡肽、胃泌素免疫反应阳性。这些神经肽免疫反应物主要分布于GCT细胞内,多呈强阳性反应,纹状管、小叶间导管免疫反应物较少,而腺泡细胞为阴性,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黄威权等应用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细胞及各级导管的上皮细胞呈运动神经细胞诱向因子阳性,这些活性因子对神经的生长与发育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大鼠下颌下腺颗粒曲管(GCT)上皮细胞均呈LH和LHR免疫反应阳性,上述细胞同样含有LH和LHR mRNA杂交信号,即大鼠下颌下腺这类上皮细胞既能产生LH,又能表达LHR;还有FSHR和FSH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共存,自分泌运动因子及其受体、瘦素及其受体、GnRH及其受体,阳性物质共同分布在胞质内的报道,说明LH、FSH、瘦素和GnRH对下颌下腺功能作用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作用来实现的。我们也发现三叶因子2定位于在大鼠下颌下腺各级导管,腺泡阴性,并存在性别差异。王炜等首次观察到在大鼠下颌下腺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内有5-羟色胺及其受体,因此提出下颌下腺不仅含有蛋白质类和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也含有单胺类生物活性物质。 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未见关于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TFF家族成员(TFF1,TFF2,TFF3)的报道。本研究国际领先。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