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控制研究——以江西全南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犯罪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这一课题在学术界研究的还不够深入,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证论据。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江西赣州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如何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
详细介绍:
犯罪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这一课题在学术界研究的还不够深入,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证论据。笔者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江西赣州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如何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概况。从概念、实质和状态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15-17周岁的大龄留守儿童正处于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转折期和关键期,也是社会越轨行为高发期,应当纳入犯罪预防研究并给予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因此,留守儿童绝不等同于“问题儿童”。“留守”状态是一种变化的、反复的过程,应当考虑这种状态变化对不同阶段留守儿童产生的长远影响。第二部分是预测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我国犯罪“预备军”及其论证。在社会转型这样的大背景下,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规模大、问题多、良策少三大难题。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认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犯罪人,当潜在犯罪人与特定的背景结合起来就会实施犯罪行为,因此要加强社会控制。社会转型时期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特定背景”,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状态变化使其具备犯罪能力和机会。虽然当前没有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统计数据,但根据各地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征兆”已初见端倪。第三部分是以社会控制理论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犯罪社会学相关原理构建原因分析模型图,重点分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个性原因,并进行个案犯罪原因分析。模型图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化主体、社会联系和社会控制。在社会化过程中,违法犯罪行为是个体与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受到削弱或断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削弱或断裂”是由社会控制力弱化而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文化传媒这四个“社会化主体”,家庭占有主导地位,而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社会化主体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依恋、奉献、参与和信仰这四个方面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控制力弱化。第四部分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控制分析。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增强社会控制力。要从预防农民工子女犯罪的全局出发,首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宏观上加强学校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分类管理制度,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网络系统。农村留守儿童分类管理制度,是指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跟踪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摸清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状态的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不同的管理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改变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管理现状,加强对幼儿和大龄儿童的管理,“三无”农村大龄儿童是预防犯罪的重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网络是指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体系,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体系和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管护体系为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作品图片

  •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控制研究——以江西全南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控制研究——以江西全南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控制研究——以江西全南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控制研究——以江西全南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控制研究——以江西全南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规模大、问题多、良策少三大难题。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若不采取有效的对策,人数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将很可能成为我国的犯罪“预备军”。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个性化原因,提出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若干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观察、案例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资料。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犯罪社会学相关原理构建原因分析模型图,重点分析导致农村留守犯罪的个性原因,并结合实证调查案例进行个案犯罪原因分析。在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上,从宏观上加强学校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控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分类管理制度。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加强原因分析的理论支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分析的模型图;另一方面,强化对策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分析。从宏观上,要把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纳入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全局考虑,结合当前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微观上,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状态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共性和个性,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作品摘要

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如何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概况。从概念、实质和状态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15-17周岁的大龄留守儿童正处于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转折期和关键期,也是社会越轨行为高发期,应当纳入犯罪预防研究并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部分是预测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我国犯罪“预备军”及其论证。社会转型时期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特定背景”,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状态变化使其具备犯罪能力和机会。根据各地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征兆”已初见端倪。第三部分是以社会控制理论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文化传媒这四个“社会化主体”,家庭占有主导地位,而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社会化主体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依恋、奉献、参与和信仰这四个方面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控制力弱化。第四部分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控制分析。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增强社会控制力。“三无”农村大龄儿童是预防犯罪的重点。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校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通过答辩审核,已结项。

参考文献

1、康辉 刘建中 赵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万明钢 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7卷第1期。 3、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王小波 谭琳 王英:《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与政策分析》,载《南方论丛》2009年第1期。 5、肖羽飞:《浅析留守儿童犯罪》,载《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10期。 6、李丹媚:《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5月(上)。 7、裴小梅:《“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的思考》,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8、刘超 韩飞:《农村家庭和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犯罪》,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9、王延学:《“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及预防对策探析》,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8期(下)。 10、黄忠:《从留守儿童问题看我国监护制度的改进》,载《西北人口》2009年2期。 11、台培森:《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对策刍议》,载《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3月。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纵观“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国外并无此类课题研究,国内研究可分为政府研究和学术型两类。研究内容从概念含义上不断转变与拓展,研究领域所涉及群体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和延伸,研究视角呈多元化发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综合研究留守儿童问题。 1、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研讨会)。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全国妇联等连续四年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研讨会和座谈会,探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所面临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援的有效途径。2007年“两会”期间,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得到了两会代表们的高度关注。此后,对留守儿童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也深入开展。2008年2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08年7月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发布题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的调研报告,其中专门设计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题,利用该数据考察农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和汇款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之间及不同学习阶段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留守儿童问题的学术研究笔者对2007~2010年的1971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排在首位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约占研究论文总数的48.9%,其次是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约占总数的16.7%,而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对策研究这两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5.8%、2.0%,加起来不足10%。可见,当前学界重点研究还是教育和心理问题,对日益凸显的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及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2006年出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专门研究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 (CNKI)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农村留守儿童”和“犯罪” 这两个“关键词”作为检索点,2004-2010年论文数为41篇,核心期刊2篇。 袁纪玮、韩黎《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探析》和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当议》这两篇文章是论述这一课题早期比较好的文章,后期的很多研究,在分析犯罪原因上大多借用这种传统模式,很多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往往以经验来下结论,一些对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