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新生代农村“两后生”城市融入意愿与城市化进程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项目是针对新生代农村“两后生”城市融入的可行性研究。在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基础之上,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影响“两后生”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主题提出研究假设,结合研究假设和因素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本次调查具有以下特点:1 :研究主题重要,农民工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研究对象新颖 “两后生”做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特殊性。
- 详细介绍:
- 农村“两后生”作为农村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职业状况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进城打工的农村“两后生”大部分受到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对农村的发展并不是很了解,他们更希望通过在城市工作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一名现实意义上的市民。但户籍障碍、技能欠缺、工作不稳定等等因素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次调研将通过社会调查深入地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回顾他们的职业经历,揭露就业壁垒,并且透过对一些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来寻找帮助“两后生”就业创业,尽快融入城市的方法和策略。本作品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农村“两后生”的就业创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矛盾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农村“两后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深入认识。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农村“两后生”就业创业现状,为促进“两后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此结论对农村“两后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帮助,对政府制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措施有指导意义,最终能够加快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平稳、健康的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1.研究目的 (1)为“两后生”融入城市献计献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推动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基本思路 (1)根据现实与研究背景,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确定本研究视角;(2)采取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数据;(3)根据“两后生”条件和试图融入城市的类型分析“两后生”融入城市的因素;(4)提出对于农村“两后生”群体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的科学性:以定量分析为依托的实证主义分析方法; 作品的先进性:首次对“两后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 作品独特之处 ①、研究主题重要性,“两后生”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组成,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成为中国未来的的产业大军,成为城乡建设舞台的主角。②、研究对象新颖性,本课题组选取农村两后生作为研究对象,该群体是新生代农民工中最脆弱、困难最多,也是最需要得到社会支持与关爱的群体。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项目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对“两后生”农民工就业创业以及融入城市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 现实意义: 1.对于妥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解决农民工社会失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摘要
- 农村“两后生”作为农民工特殊群体,其现状和前景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进城打工的农村“两后生”都曾受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他们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对农村的事情并不太了解和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在城市工作融入城市,真正地成为一名市民。但现实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次调研通过社会调查深入了解这部分群体,回顾他们的职业经历,揭露就业壁垒,并且透过对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来寻找帮助“两后生”融入城市的方法和策略。本作品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矛盾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关于农村“两后生”城市融入问题的一些初步成果: 1.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确信,有越来越多的“两后生”会在将来选择融入城市; 2.两后生的自我发展策略、市场能力、社会网络、生存压力与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选择; 3.不同地区的“两后生”选择融入的城市类型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他们融入城市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具有较大差异。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根据本作品撰写的《浅谈新生代农民工》被刊登在杂志《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4月刊上。 2.获得校内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 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1版 [4]李培林 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6]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7]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8]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9]赵晔琴,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J],社会,2007;2
调查方式
- 本次调研采用了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访谈等形式,收集了一些数据和记录调研过程的文字和照片材料。其中,问卷调查是我们主要的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理论基础与公认的研究方法。已出版的专著有《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已公布的调研报告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2007)。以上研究内容涉及新生代农民工同第一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新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学习、权利、社会保障和市民化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与犯罪行为等。以下文章分别从社会资本、国家环境、农民工就业能力和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转型期社会资本在青年农民工就业中的地位》认为,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也相当明显,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文本主要研究青年农民工社会资本即指微观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即青年农民工通过其社会网络以及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所获得的成员身份而获得的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张叶云,2006) 《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对象主要是农民工,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国有企业改革引起的就业冲击对象是城镇职工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别,农民工回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 但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紧迫性、艰巨性将长期存在。(韩俊、崔传义、金三林、秦中春、王宾,2010)罗恩立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 一个分析的框架》中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能力状况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 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竞争(罗恩立,2010)《政府在农民工就业促进中的职能定位: 问题与对策》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民工就业促进中政府部门的职能存在着缺少长效的综合的统筹协调机制, 以及越位与缺位问题(王亚南,2007)虽然国内学者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各位学者都只是从某一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缺乏一个整体视角;其次,学者们没有注意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本身正在逐渐分化,而只是将他们作为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加以分析,这种笼统的概括降低了其科学性和应用价值。而本研究则立足于整体视角,结合前人经验,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的研究实现了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