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省区间贸易联系的碳足迹分析--基于30 省投入产出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碳足迹”的提出动态地揭示了以消费为导向的碳排放情况。结合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建立碳足迹模型,计算出30省区的碳足迹,并对各省区的经济联系、影响贸易来往的因素、责任碳排量、节能减排指标的确定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发达产业、资源等因素与其贸易联系中的碳足迹均有较大关系;国家在制定各省区节能减排指标时,可与碳足迹相结合,得到更加合理的结果。
详细介绍: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而对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环境上的极大挑战。然而,传统的计算碳排量的方法将省份以及各产业当作独立的单位,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贸易联系对碳耗用量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地展现出它们在贸易联系下的碳耗用的动态过程。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消费作为产品流程的终端可以认为是引起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对于碳排放来说,正是人类对于产品的最终需求使得在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等每一环节中都存在碳排放。因此,引入“碳足迹”的概念。 碳足迹的概念首先由英国在2006年提出,主要用于标识特定活动、特定产业或者特定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通过计算由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碳足迹直接揭示了省区间由贸易联系带来的碳排放以及对资源的影响。 在各省区碳足迹的计算中,本文利用30省区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出不同部门间的贸易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产品间投入和消耗的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碳足迹的优势就在于由其可算出各省区各部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和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 本文将碳足迹的概念与投入产出表相结合,建立碳足迹模型,计算出中国30省区的碳足迹以及与贸易联系相关过程的碳排量。 由碳足迹的计算结果,本文得到如下结论:辽宁、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的碳足迹较高,其中辽宁、广东远远高于其他省区的碳足迹水平。而青海、海南、福建、宁夏、重庆的碳足迹较低。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省区,外省调入碳足迹、进口碳足迹较高,则其与外界联系较为紧密;对于经济水平中等且工业水平不高的地区,或是资源不丰富、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地区,为了满足省内需求有很大一部分须从省外调入。对于一些工业发展地区或是具有丰富资源的地区或是地理位置优良的地区,它们为其他省区做出的贡献较大,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自己省内需求,也供给其他省区使用。进出口碳足迹较高的地区均为东南沿海城市或是港口城市,是我国与外国的主要贸易联系枢纽。此外,国家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确定各省区节能减排指标时可以将各省区碳足迹的情况考虑其中。对于一些自身碳排量不高的省区,可考察其实际碳足迹的情况,若其大部分需求来自其他省生产产品的供应,则这些省区也应为自身需求所带来的其他省区的碳排量负责。而一些碳排量相对较高的省区,其碳排量可能是由于生产满足其他省区的产品而引起的,则应考察其责任碳排量来确定节能减排的指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碳足迹”用于标识一个人或者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碳足迹”的提出形象地揭示了人类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地球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计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碳排量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文将基于30省区的投入产出表分析各省区及各产业间的碳足迹,比较其区别,揭示出各省区间和产业间的碳足迹联系。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环保组织和各国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衡量并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强人类减排意识,加快减排行动是研究碳足迹的重大意义。本文的独特之处为:在研究思路上,区别于以往对事实碳排放的研究,对碳排放空间转移进行研究,从而客观地研究各省区及产业的责任碳排量;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各省区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模型得到其碳足迹,分析它们之间贸易联系中的碳足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碳足迹”的提出为科学计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碳排量提供了有效工具,为合理衡量国家、省区、产业间在贸易联系中所涉及的碳排放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投入产出表则表现出经济系统中各部门产品的实物运动过程及各部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基于投入产出表可有效分析不同部门间贸易联系、相互影响及产品间投入和消耗关系。两者结合体现我国各省区间及产业间碳足迹联系,为有效减排、节省能源以及国家及省区碳税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品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结合碳足迹模型,计算出中国30省区的碳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辽宁、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的碳足迹较高,其中辽宁、广东远远高于其他省区的碳足迹水平。而青海、海南、福建、宁夏、重庆的碳足迹较低。由计算结果深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发达产业、资源等因素与其贸易联系中的碳足迹均有较大关系。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省区,外省调入碳足迹、进口碳足迹较高,则其与外界联系较为紧密;对于经济水平中等且工业水平不高的地区,或是资源不丰富、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地区,为了满足省内需求有很大一部分须从省外调入。对于一些工业发展地区或是具有丰富资源的地区或是地理位置优良的地区,它们为其他省区做出的贡献较大,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自己省内需求,也供给其他省区使用。此外,进出口碳足迹较高的地区均为东南沿海城市或是港口城市,是我国与外国的主要贸易联系枢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此作品获校级2011年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此作品获北京市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于小迪.碳足迹标识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6 [2] 樊瑛,龙惟定.HAVC系统的碳足迹分析及环境评价指标.暖通空调专业论坛,2009,(12):53-56. [3] 于小迪,董大海,张晓飞.产品碳足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经济研究导刊,2010,(19):182-183. [4] 李鹏,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旅游学刊》,2010,(3):27-34. [5]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2009. [6] Arnold Tukker, Evgueni Poliakov, Rdinout Heijungs, Troy Hawkins, Freddrik Nerwahl, Stefan Geljum. Towards a global multi-regional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output databas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7] Jiun-Jiun Feng. Toward a scenario analysis framework for energy footprint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8] Bin Shui,Robert C.Harriss. 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Energy Policy,2006. [9] Marilyn A.Brown,Frank Southworth, Andrea Sarzynski.The geography of metropolitan carbon footprints.Policy and Society,2009. [10] T.Kenny,N.F.Gray.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six carbon footprint models for use in Ireland.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9.

调查方式

作品中采用的中国30省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由中科院虚拟经济研究中心绿色经济研究室开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碳足迹的理论研究这一领域,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是非常领先的。Maja I. Piecyk等以公路货运需求和经济增长状况为影响因素,分析其对公路货物运输的碳足迹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情况。Ruben Juanes等利用双曲线模型将CO2在深层咸水含水层中的注入存储以及之后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再利用此数学模型的衍生算法进行其碳足迹的计算。Wendy Tjan等将碳足迹的概念引入化学过程中,利用CEPA模型探求如何在化学过程中实现碳足迹的减少。T. Kenny等提出6个碳足迹计算模型的对比及在计算碳足迹时的优缺点。Arnold Tukker等人利用新的环境政策框架客观数据和投入产出表,建立EEIO分析模型,分析贸易与供给对环境的影响。Bin Shuia等建立国家间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分析中国与美国在贸易联系中的碳足迹关系。在中国,碳足迹这一概念是近两年兴起的。许多企业、学者也相继应用此概念分析社会各类问题。樊杰等指出碳足迹揭示了终端消费领域人类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碳排放研究从生产层面转向消费层面的重要标志。赵宏宇等从科学计量碳排放的工具“碳足迹”的视角出发来探讨低碳城市的规划问题,发现“碳足迹”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对低碳城市的营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樊瑛等介绍了HVAC系统碳足迹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评价系统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两个指标:碳排量和单位输出能量的碳排量。于小迪、董大海等介绍并阐明了碳足迹的概念以及产品碳足迹在各个国家、各企业中的应用。李鹏、黄继华等将碳足迹的概念引入酒店住宿产品中,构建了酒店住宿产品模型,计算在多种变量的影响下其碳足迹的情况。胡莹菲等将碳足迹的概念运用到交通运输中,计算比较了不同公交出行方式的碳排放情况,指出在城市公交系统建设过程中,推广快速公交系统是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有效的技术手段。于小迪利用实验法探寻产品碳足迹标识对消费者的需求影响。李志强、刘春梅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中部六省一年间的碳足迹,并就经济发展规模对中部六省碳足迹做回归分析,表明中部六省碳足迹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于一次能源效率的提高,但仅依赖能源效率的提高已难以抑制经济发展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综上,在国外,学者对碳足迹的研究较为深入,并被应用到社会各层面评价分析产业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在国内,学者对碳足迹的研究多为概念的引入、介绍以及宏观分析,或是对其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