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苏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穆斯林农民工为考察点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以穆斯林农民工为考察点,研究了我国苏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根据此次调查,目前苏南地区穆斯林农民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缺失;宗教场所布局欠合理、清真饮食缺乏;教育资源缺乏这几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实现社保、医保基金的转移接续,同时建立大病医疗制度;合理筹划宗教场所的布局,保证清真饮食;尽快落实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建立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入校问询通道的建议。
- 详细介绍:
- 本文以少数民族农民工为考察点,研究了我国苏南地区穆斯林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等。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本次调查的背景、调查方式、调查的目的、意义等。主体部分为几个章节:第一节,对现有关于少数民族流动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以往研究的成绩与不足,从而揭示了本课题的价值或意义。第二节,主要阐述了调查收集的资料,即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收入、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保障以及宗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数据或情况。第三节,阐述了少数民族农民工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惑,分析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根据此次调查,目前苏南地区穆斯林农民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缺失;宗教场所布局欠合理、清真饮食缺乏;教育资源缺乏这几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实现社保、医保基金的转移接续,同时建立大病医疗制度;合理筹划宗教场所的布局,保证清真饮食;尽快落实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建立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入校问询通道的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本次调研以少数民族农民工生活状况为核心,以穆斯林农民工为考察点,深入苏锡常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我国苏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生活现状,探寻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进而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基本思路: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在苏南地区穆斯林农民工的人口状况、就业状况、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网络及宗教生活情况,探究他们在城市融入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本次调研建立在严谨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后期的数据分析也是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的。数据真实可靠。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目前有关少数民族农民工的信息和研究资料较为缺乏,对于苏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信息和资料更为缺乏,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此外,对于二线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研究学界讨论亦甚少。此调研报告则科学而深入地进行了探索研究,具有独创性、前沿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一、此次调研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的“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要求相一致,符合国家管理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有利于了解、分析城市中少数民族农民工生活状况、流动特性及社会影响。三、此调研报告有利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调研反馈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农民工权益,促进我国各地方、各民族的团结,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作品摘要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愈发频繁,西北大批的少数民族农民工来到江苏苏南城市打工。根据调研了解,在江苏苏南的西北少数民族农民工以穆斯林农民工为主,他们兼具有少数民族、穆斯林、流动农民工三重身份。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背景下,以及清真饮食不便、清真寺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他们在城市务工和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在苏南地区(主要指苏、锡、常)穆斯林农民工的人口状况、就业状况、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宗教生活情况,寻找他们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上述研究和建议有利于促使相关部门了解、关注苏南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回族研究》2011年第三期刊登
参考文献
- [1]白友涛,陈赟畅.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以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例[J].回族研究,2007,(4). [2]李晓雨,白友涛.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徐合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以武汉市为例[J].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10,(1). [4]彭建军,叶长青.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实施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5]季芳桐.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以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四城市为考察点[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区间流动愈发频繁。农民工进城适应情况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此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与少数民族农民工有关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结为下述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题研究。 1.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有徐合平的《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以武汉市为例》、彭建军、叶长青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实施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及张文静、乔木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引发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提出应从立法、法律监督、部门合作、跨区域合作、民族文化建设、社区建设等方面寻求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劳动权益的对策。 2.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入。李伟梁、陈云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中指出,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和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 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汤夺先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中指出,义务教育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二,关于城市流动穆斯林的问题研究。陈晓毅在《都市流动穆斯林文化适应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基于问卷调查的广州个案实证研究》中指出流动穆斯林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地位低下、突发事件、子女教育和穆汉关系上。季芳桐在《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以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四城市为考察点》中指出,大量的西北穆斯林流动到东部城市,东部地区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流动穆斯林的经济、生活之需要,尊重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综合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概括,目前上述研究存在着以下两点的不足:一是很多研究都是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或者穆斯林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没有将他们中的农民工群体作为特殊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二是以往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兰州、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没有涉及到像苏锡常之类的中小城市,这方面的数据严重缺失。因此,本次研究以苏锡常三地穆斯林农民工为观察点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弥补目前研究的缺陷,完善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资料,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