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外来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摄食竞争能力比较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2009年8月~2010年4月,在室内对外来种红耳龟和本地种中华条颈龟进行种间摄食竞争能力的比较研究。实验设置混养组和单养组,探究在食物充分和食物缺乏两种条件下红耳龟对中华条颈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食物充分和食物缺乏两种条件下红耳龟摄食竞争能力要强于中华条颈龟,其对中华条颈龟体重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评估红耳龟入侵的危害、保护中华条颈龟等我国本土龟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详细介绍:
实验个体饲养于专用养龟池(34 cm×65 cm×32 cm)。每个水池中放置一倒置的瓦盆,为幼龟提供隐蔽场所、晒壳场所及摄食场所;水深至没过龟的背甲。每周一、四投喂一定量食物(饲料和水1:1,饲料品牌:典丰牌甲鱼饲料),并于投喂24 h后取出剩余饲料称量。同时更换池水,换水量100%。驯养两周。实验个体通过随机方式进行分组.混养组是将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混养在同一个水池内,单养组...(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外来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摄食竞争能力比较研究
  • 外来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摄食竞争能力比较研究
  • 外来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摄食竞争能力比较研究
  • 外来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摄食竞争能力比较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红耳龟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物种之一。由于缺乏红耳龟会对本土龟类造成危害的科学依据,我国至今无法出台相关法律来阻止每年红耳龟的大量进口和各种形式的随意放生,致使红耳龟在我国野外大量出现。为了研究及评估红耳龟对本土龟类产生的影响,实验选取了与红耳龟具有相同生态位的本地种中华条颈龟为竞争对象,以体重特定增长率、食物利用率及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展开摄食竞争相关方面的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首次针对外来物种红耳龟与本地物种中华条颈龟的摄食竞争进行研究,比较了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幼体在混养及单养条件下的体重特定增长率、食物利用率及死亡率情况,同时还首次研究了在食物充分和食物缺乏两种情况下红耳龟对中华条颈龟的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次证实了红耳龟在摄食竞争上与本土龟类中华条颈龟相比存在优势,红耳龟对中华条颈龟体重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评估红耳龟入侵的危害、保护中华条颈龟等我国本土龟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2009年8月~2010年4月,在室内对外来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和本地物种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进行种间摄食竞争能力的比较研究。实验设置混养组和单养组,探究在食物充分和食物缺乏两种条件下红耳龟对中华条颈龟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各组红耳龟死亡率与中华条颈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耳龟在食物缺...(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2011年海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作品一等奖

鉴定结果

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开展外来物种红耳龟与本土物种竞争实验,以中华条颈龟为研究对象进行摄食竞争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摄食竞争能力强于中华条颈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华条颈龟的体重增长。

参考文献

史海涛, 龚世平等. 2009. 控制外来物种红耳龟在中国野生环境蔓延的态势.生物学通报, 44(4): 1-4. 吴建军. 2003. 巴西彩龟繁殖生物学、孵化环境及稚龟生长的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 徐婧, 周婷, 叶存奇等. 2006. 龟类外来种的入侵隐患及其防治措施. 四川动物, 2:420-422. Cadi A., Joly P. 2003. Competitio...(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对该物种生态学研究以及相关危害研究,研究发现该物种食性杂,栖息环境多样,与本土龟类相比其性成熟更早、成体体型更大、繁殖力和抗人为干扰能力更强(Gibbons, 1990),其逃避天敌、躯体与外界热交换能力也强于本土龟类(Polo-Cavia et al. 2008; Cadi and Joly, 2003; Polo-Cavia et al. 2010)。红耳龟已...(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