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医学生社交焦虑调查及心理干预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研究首先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对医学院校学生是否存在社交焦虑及相关心理疾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改进后的内观疗法对部分同学进行心理干预,以观察其疗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医疗作为一项以病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沟通能力,医学生作为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栋梁,需要防范社交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 详细介绍:
-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对175名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测量分析,采用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对若干名同学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CCSMHS显示医学院校学生抑郁、社交攻击因子T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LSAS以30分区分有无社交焦虑,患病率为6.29%,LSAS以19分为区分是否具有较高社交焦虑的医学院校学生检出率为31.40% ;毕业年级医学院校学生,较之其他年级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更为突出;非独生子女,较之独生子女的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明显,其他量表未显示出差异。通过内观认知疗法的心理干预,具有高社交焦虑的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有所缓解。结论:医学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倾向,毕业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更易出现社交焦虑倾向。内观认知疗法对治疗社交焦虑干预效果明显。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本研究对医学院校学生是否存在社交焦虑及相关心理疾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改进后的内观疗法对部分同学进行心理干预,以观察其疗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基本思路:分别从六个不同专业共随机抽取180名同学 下发社交焦虑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收集数据整理录入 数据评估分析 根据筛查标准挑选一部分对象进行心理干预 撰写论文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调查方法科学合理,采用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国际通用、国内权威机构新近研发的心理测量量表,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论具有参考意义。运用先进的东西方结合的内观认知疗法对筛查对象进行心理干预,且效果明显。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干预两部研究,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社交焦虑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筛查对象成功进行心理干预。本研究将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相结合,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品摘要
-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对175名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测量分析,采用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对若干名同学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CCSMHS显示医学院校学生抑郁、社交攻击因子T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LSAS以30分区分有无社交焦虑,患病率为6.29%,LSAS以19分为区分是否具有较高社交焦虑的医学院校学生检出率为31.40% ;毕业年级医学院校学生,较之其他年级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更为突出;非独生子女,较之独生子女的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明显,其他量表未显示出差异。通过内观认知疗法的心理干预,具有高社交焦虑的学生社交焦虑倾向有所缓解。结论:医学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倾向,毕业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更易出现社交焦虑倾向。内观认知疗法对治疗社交焦虑干预效果明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无
调查方式
- 分别从临床医学院七年制、基础医学院五年制、公共卫生学院预防五年制、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健康与传媒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管理专业共随机抽取180名同学下发社交焦虑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焦虑和社交焦虑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本文调查医学院校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并应用内观认知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1社交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社交焦虑者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强烈的不自主和自卑感,表现在社交场合尤其是不熟悉的社交场合和人群中感到紧张不安, 与陌生人或异性交往时不易放松,存在明显的焦虑和回避行为。社交焦虑者在社交前后运用偏差的认知加工方式,他们更注意社交中所表现的负性信息,并运用其对当前与未来的社交表现进行评估和预测。医疗作为一项以病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沟通能力,医学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栋梁,需要防范社交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2内观认知疗法是一种改良的整合东西方文化的新的治疗方法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疗法。内观疗法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教授首先介绍到中国。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是1995年由李振涛提出、2007年由毛富强完善,借鉴并整合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内观疗法和来源于西方文化的贝克认知疗法的一种新的心理疗法。研究表明,内观认知疗法对治疗品行障碍和网络成瘾障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维护和促进不同心理亚健康群体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效果。内观认知疗法因适应症更广泛,且疗效优于原法得到了日本学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