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民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等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本作品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N村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研究,在整理问卷数据与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动机、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本地经济、权威结构等多重因素发掘导致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地理位置因素也可能是致使参与差异的因素之一。
详细介绍:
本作品之所以选择锡林郭勒盟多伦县N村为例,不仅因为N村是内蒙古自治区离北京最近的行政村之一,还因为其在经济、权威结构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域特色。首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其村落的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治组织制度、宗族结构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总体了解。其次,在获得全村花名册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表的抽样方法,取得本村60户常住居民的名单,并对其进行入户访谈。以期对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有所了解。本文对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不仅涉及人口学方面(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外出状况等),还包括农牧民对规范性政治参与行为与非规范性政治参与行为的认可程度。在对农民、牧民两个群体的政治参与程度差异分析时,不仅在经济分配(个人收入、非农牧收入、村庄集体)、权威结构(宗族集团、宗教群体)这两方面,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特别是根据N村自然村分散,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提出:与村落行政中心(村委会)地理位置的远近也是致使农民与牧民政治参与行为主动与否的因素。最后,在对抽样问卷数据和半结构访谈资料的整理的基础上,得出:在N村,农牧民政治参与整体水平较低,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牧民在规范政治参与与非规范政治参与行为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以及农民与牧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有所不同的最终结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独特之处: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相对微观的社会实践环境中的,仅以一个村庄为参考单位,没有涉及全国范围。同时跳出了单纯的人口学因素分析,从本村的经济资源、权威结构中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并首次提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地广人稀)的影响下,地理区位也成为了影响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品图片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
  •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实证社会学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多伦县N村的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式的访谈,汇集大样本的数据及资料,在分析具有乡土民族特色的农牧民人群政治参与现状与村庄政治格局及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农牧民不同从业群体在政治参与行为的原因。基本思路: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的参考,提出针对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基本假设;根据假设内容设计操作化变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与询问获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验证假设内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1.研究对象的选取是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得到的;2.采用问卷与半结构访谈并重的方式,弥补了单一定量或定性研究的不足;3.不仅涉及农牧民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参与行为,还将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项目细化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先进性:在我国,分析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的文献极少。本文不仅从整体上分析了影响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原因,还将农民、牧民进行对比,寻找造成这两大群体政治行为差异的原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不仅在宏观上为全国性整体调查分析资料文献作补充,还在微观上就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现状从政治背景、经济资源、宗族权威、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填补了农牧民政治参与行为研究分析的空白。

作品摘要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民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等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也反映着某个地区的政治制度是否完善、成熟。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的N村为调研地点,着重研究农牧民政治参与现状以及从本地具体的政治、经济、宗亲、宗教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出发分析其政治参与行为的原因。本研究采用问卷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定量或定性研究的不足。在参考诸多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假设:农牧民整体政治参与水平不高;农牧民在进行政治参与活动时,非规范性参与较多;农民与牧民的政治参与行有较大差异。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唐晓腾.一强余弱宗族村的治理:江西古竹村调查[J].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王宗礼.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6、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6、杨善华.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7、于建嵘. 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对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指出,中国农村的生活是乡绅势力控制和宗族自治。并观察到宗族组织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法人行动者”。同样的,Thurston.AnneF在1998年发表的《Muddling toward Democracy :Political Changein Grassroots China.》针对中国正式实行村民选举法后,宗族力量在村庄整治的再次复苏做出一系列的分析。Peng,Yu –sheng也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宗族担当了“保护人”的角色,农牧民认为自己属于某一宗族的其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一些。二、国内对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徐勇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中认为支配和影响村民选举的因素主要是利益机制,包括集体利益、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胡荣在《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中认为农民的参与动机是出于经济理性,并且发现村民参选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参选回报和候选人竞选的经济利益。程同顺在《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中强调农民经济利益是其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他们是为了保护和表达自己的利益而参与政治。而李连江、熊景明在1998年举行的中国大陆村级组织建设研讨会上指出:村庄民主更多地取决于政治因素或宗族因素,而非经济因素。蔡晓莉则进一步指出,宗族组织作为村庄内的非正式组织资源,会对村干部在提供公共品时的行为策略产生显著的影响。王宗礼认为信仰宗教的农牧民的其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宗教伦理道德的制约。他们常以宗教伦理道德的善的概念作为标准,来评判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行为的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一般来说,信仰宗教的农牧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政治事务采取冷漠疏离的态度。他们认为是善的做法,就会从宗教的角度给予理解和支持。三、本作品的独特之处: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及致使因素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大多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本文以内蒙古多伦县N村作为契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地理位置因素(地理区位与行政中心的距离远近)也会影响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成为导致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原因之一。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