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新型Fe3+电极感应剂的研发及其光学特性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本实验对人工新合成的7种罗丹明衍生物进行了F-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筛选和鉴定,最终筛选到RA。然后对RA作为Fe3+感受剂的一系列条件,在最适条件下进行了对Fe3+的专一选择性的确定,检测与Fe3+结合发出的特异荧光和颜色变化,确定了几种离子对铁离子结合的特异性没有干扰。检测其最高灵敏度,即可检测到的最低Fe3+浓度为10-6。
- 详细介绍:
- 测定细胞对铁元素的吸收一直是科学家非常关注的课题。目前为止尚没有活体且精确的方法对细胞吸收Fe3+含量进行测定。本实验对人工新合成的7种罗丹明衍生物(RA、RA-N、RA-S、RA-P、RA-Y1、RA–Y2、RA-Y3)进行了F-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筛选和鉴定,最终筛选到RA。然后对RA作为Fe3+感受剂的一系列条件,包括:激发光谱(EX)、荧光发射光谱(EM)、pH、反应时间、缓冲液等进行了测定和确定。在最适条件下进行了对Fe3+的专一选择性的确定,检测与Fe3+结合发出的特异荧光和颜色变化,确定了Pb2+、Ca2+、Cd2+、Mn2+、Zn2+、Mg2+、Cu2+等离子对铁离子结合的特异性没有干扰。检测其最高灵敏度,即可检测到的最低Fe3+浓度为10-6。将RA队接到非损伤光纤电极上,再测定细胞吸收Fe3+流量和流速的Fe3+的实验正在进行中。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开发出检测细胞中特定铁离子(Fe3+)的电极感应剂。基本思路:罗丹明衍生物具有荧光基团,与金属离子螯合后,会发出特异荧光和颜色,经过对其结构进行适当的设计改造,人工合成一系列罗丹明衍生物(共7种),并逐一进行光学特性的分析,最终筛选研发出一种对Fe3+有很强特异性和适用于细胞水平灵敏度的感应剂(RA),为装备在非损伤微测系统中,检测特定Fe3+离子进出细胞的浓度和速度奠定基础。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每一种罗丹明衍生物合成后,都经过分光光度法和核磁共振法等进行严格的鉴定。确保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先进性:与已有的铁离子感应剂相比,先进性体现在四个方面,1)特异性强;2)灵敏度高;3)pH适中;4)反应时间短。独特之处: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能对活体细胞或组织进行研究用的铁离子感应剂,如果RA能与我们实验室的非损伤检测系统成功对接,将是世界上第一个铁离子电极感应剂。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铁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同时,在植物中铁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但是一直没有定时定量测定细胞铁离子含量的有效方法。本实验研发出的罗丹明衍生物RA就是能够和Fe3+进行特异性螯合并发出荧光的感应剂,将电极感应剂装备在非损伤微测系统中,即可检测特定金属离子(Fe3+)的浓度和进出细胞的速度。例如可尝试应用于贫血细胞、离体卵泡细胞、白癜风患者细胞、铁蛋白转基因植物细胞等的检测。
学术论文摘要
- 【摘要】测定细胞对铁元素的吸收一直是科学家非常关注的课题。目前为止尚没有活体且精确的方法对细胞吸收Fe3+含量进行测定。本实验对人工新合成的7种罗丹明衍生物(RA、RA-N、RA-S、RA-P、RA-Y1、RA–Y2、RA-Y3)进行了F-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核磁共振等一系列筛选和鉴定,最终筛选到RA。然后对RA作为Fe3+感受剂的一系列条件,包括:激发光谱(EX)、荧光发射光谱(EM)、pH、反应时间、缓冲液等进行了测定和确定。在最适条件下进行了对Fe3+的专一选择性的确定,检测与Fe3+结合发出的特异荧光和颜色变化,确定了Pb2+、Ca2+、Cd2+、Mn2+、Zn2+、Mg2+、Cu2+等离子对铁离子结合的特异性没有干扰。检测其最高灵敏度,即可检测到的最低Fe3+浓度为10-6。将RA队接到非损伤光纤电极上,再测定细胞吸收Fe3+流量和流速的Fe3+的实验正在进行中。
获奖情况
- 2010年12月2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师大、北理工、北工大三所高校的生科院,物理学院化学院和数学院三价铁电极对交接会上进行成果展示。
鉴定结果
- 暂无
参考文献
- 1 印莉萍等,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其在高等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进展,2006,16:262-266 2 王冬香等,一种用于检测铁离子的化学传感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2):48-50 3 刘春等,基于罗丹明的Hg2+荧光传感器及其细胞成像研究,中国科学 B辑:化学,2009,39(7): 659 4 吴慧兰等,植物铁吸收、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2007, 24 (6): 779-788 5 Xu Y, Sun T and Yin L-P,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Microsensing System to Simultaneously Measure Both H+ and O2 Fluxes Around the Pollen Tub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6, 48 (7): 1−5 6 Julia L. Bricks,On the Development of Sensor Molecules that Display FeIII-amplified Fluorescence ,JACS,2005, 127, 13522-13529 7 Ali reza fakhari, iron(iii)-selective membrane potentiometric sensor based on5,10,15,20-tetrakis-(pentafluorophenyl)-21h,23h-porphyrin,Analytical Letters, 2001 34(7), 1097-1106 8 印莉萍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类重点项目(编号:KZ200710028013)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化学传感器Ⅰ 合成路径:罗丹明B肼化物+乙醇+2-羟基-1-萘甲酸 缺点:未探明专一性 灵敏度较低 邻菲罗啉缺点:只能与Fe2+结合 2 ,4 ,6-三(2’- 吡啶基)-1 ,3 ,5-三嗪缺点:只能与Fe2+结合,但是灵敏度高于邻菲罗啉; Cu2+有干扰 基于TPFPP的PVC膜缺点:pH适用范围低 专一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