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多维视野中的“上访”——对上访”相关者“的调查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是在搜集研究以往资料,对上访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以及田野式访谈法,通过对上访三方面“相关者”的调查,进而了解上访的现状并得出一些结论的。
- 详细介绍:
- 在调查过程中,三方面“相关者”分别被锁定为来京上访群众、国家机关信访工作者以及地方信访工作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上访群众普遍存在一种“清官情结”,对当地的政府表现出不信任感;而国家和地方的信访工作者虽然对上访群众表现出充分理解,但是对待上访的态度仍有分化趋势,而且存在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问题等等;另外,我们还发现上访群众生存环境差、地方信访工作者作为中间部门的尴尬处境等问题,这些都对进一步客观了解上访、改进工作有参考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权利意识觉醒的中国老百姓倾向选择以上访的方式解决问题。上访,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实际运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难以言说的困境和矛盾。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选择从上访三方面相关者入手进行社会调查,力求呈现上访的现状及解释其原因。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我们从实际调查出发,将来京上访群众、中央国家机关信访工作者、地方信访工作者三方面“相关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观察的调查方法,呈现他们各自视野中的“上访”,增强了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三方面视野对“上访“的客观呈现,我们大致了解了“上访”的现状以及“上访困境”的形成原因。对读者了解上访的真实情况提供了客观可靠的数据及材料,并且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大学生的视角看“上访”,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作品摘要
- 研究背景:当前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权利意识觉醒的中国老百姓倾向选择以上访的方式解决问题。上访,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实际运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难以言说的困境和矛盾。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选择来京上访群众、中央国家机关信访工作者、地方信访工作者,这三方面上访“相关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观察的调查方法,呈现他们各自视野中“上访”,以此揭示“上访困境”现状的形成原因。 研究方法: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观察的调查方法。 研究成果:(一)、来京上访群众生存状况之考察及对“上访”的感受和评价; (二)、国家信访机构的地理环境及信访工作者心理感受和对上访的评价; (三)、地方信访工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其对上访的评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0年12月获得第十二届智慧星火(校级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青少专业组)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J]. 《二十一世纪》2005.6 第八十九期 [2]于建嵘:“信访悖论”及其出路[J]. 南风窗. 2009.8 [3]张心阳: 古巴为何无人上访[J]. 新湘评论. 2011年 第二期 [4]于建嵘:“陪访制”的地方政府苦衷[J]. 人民论坛. 2009年 第十六期 [5]于建嵘: 对于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J]. 法律与生活. 2007.5 [6]梅永康: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 决策导刊. 2010.07 [7]于建嵘: 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5 [8]江一河、汤耀国: 信访悖论[J]. 新闻周刊. 2002.1 [9]于建嵘: 警惕信访制度进一步异化[J]. 中国报道 2009.05 [10]张艳艳: 论涉诉上访的现状与对策[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2 第一期 [11]王连巧: 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的组织根源[J]. 河北学刊. 2010.5 第三期 [12]郭永兴: 浅谈群众集体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 法制与社会. 2011.02 (下) [13]姚尧: 群体性上访事件中上访主体非理性行为的社会学思考[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 第二期 [14]聂健: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乌蒙论坛. 2008年 第四期 [15]万海贵: 涉诉上访人员心理问题分析[J]. 法学与实践. 2009.2 [16]杨楠: 探索信访规律 完善信访机制[J]. 江海纵横. 2011.1 [17]于建嵘: 信访:“束民”更须“约官”[J]. 民主与法制. 2007.9 [18]许义亭: 信访工作的调查与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 第三十六期 [19]刘慈华: 信访工作中的心理现象及疏导[J]. 金山企业管理. 2008.1 [20]于建嵘: 信访制度改革三策[J]. 南风窗. 2004.12.1 上 [2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的通知. 1963年
调查方式
- 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田野式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上访问题自建国以来就存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上访作为基层群众向上级政府反映诉求的一种途径,是中国政治体制中政府收集民众意见,解决民众困难的重要方式。当前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权利意识觉醒的中国老百姓倾向选择“上访”的方式解决问题。“上访”,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实际运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难以言说的困境和矛盾。本文收集了近10年来关于上访问题的26篇文献,涵盖了不同的上访问题的主体,并以此做出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不足之处和展望。 2005年,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信访条例》,并于当年5月开始实施。《信访条例》中对信访是这样界定的:“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而“上访”相较于“信访”,专指信访人亲自登门,向有关机构表达意愿的活动。 谈到上访,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国上访现象已存在很久了,在封建社会就有老百姓进京告御状。到了现代也就演变成了上访。调查者发现:现在许多来北京上访的群众,为何坚持数年,就是希望有一天皇天开眼,能获总书记和总理的批示,以求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我们研究中所说的“清官情结”在作祟,而归根到底是中国目前的体制中“人治”优于“法治”。 另外,研究还发现:上访者对于地方政府缺乏基本的信任,对于司法制度有着一种抵触,不信法而信“访”使他们更多的寄希望于中央领导,盼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批示解决。同时,司法过程中的高额耗费也阻塞了基层群众的维权道路。 另一方面,信访工作者对上访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认为通过积极地改革和发展,上访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则认为上访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逐渐弱化甚至取消。 上访问题是中国现阶段比较现实和敏感的话题,但它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内容比较广泛。目前这一阶段对于上访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政府如何解决上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上访问题的研究和对策解决有利于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因此在这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