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医改何去何从——从利益攸关方视角剖析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小类:
管理
简介:
该项目针对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这三个高校医疗改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现实处境的调查,以利益攸关方理论对三者在高校公共医疗政策框架下的行为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借助统计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和评价,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中长期改革方向的思考,以解决公共财政、高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博弈的平衡,实现政策绩效的最大化。
详细介绍:
医疗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基本保障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其医疗保障体制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全民医疗保障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卫生体制变革的逐步深入,这个医疗保障体制和居民医疗保障体制一样受到了冲击。到今天,整个医疗保障制度走到了改革的关键节点,附属于居民医疗保障体制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也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本课题针对现行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高校学生公共医疗政策的发展路径与执行情况、北京在校大学生对于公费医疗制度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他们对于新医疗改革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对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这三个高校医疗改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现实处境进行调查,并以利益攸关方理论对三者在高校公共医疗政策框架下的行为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借助统计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中长期改革方向的思考,以解决公共财政、高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博弈的平衡,实现政策绩效的最大化。笔者建议:在增量有限的短期现实情况下,通过对于医疗资源配置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小病够治,大病可治”而不再是原有的“治小病有余,治大病不足”。在长期来看,则将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现医疗制度效率最大化。这既是就政策进行的民意调查,也为大学生了解医改政策提供新渠道和载体。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针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三个高校医改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现实处境的调查,以利益攸关方理论对三者在高校公共医疗政策框架下的行为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借助统计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对现制度进行梳理和评价,提出中长期改革的思考,以解决三方利益博弈的平衡,实现政策绩效的最大化。这既是就政策进行的民意调查,也为大学生了解医改政策提供渠道。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严格按照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对抽样的北京高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部分定量指标及开放性问题,综合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现行高校学生医疗制度绩效的看法与认知。 先进性: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从政府角度、学校角度及学生角度分别分析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少有以利益攸关方视角整体评析大学生医疗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而本文则在综合不同视角的基础上,利用利益攸关方理论和尼斯坎宁模型进行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价值:第一,在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对这个政策制度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第二,为今后高校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参考,这对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具有实际的促进作用。第三,发现现行体制下资源配置的错位与缺位,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提出改革方向的思考。意义:第一,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二,总结高校医疗在制度上和实施过程中的症结所在,这是一个紧迫的而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探索。

作品摘要

医疗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其中一种参保人群,其医疗保障制度的好坏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卫生体制变革的逐步深入,附属于居民医疗保障体制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也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新一轮医改的大背景下,本文针对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这三个高校医疗改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现实处境进行调查,并以利益攸关方理论对三者在高校公共医疗政策框架下的行为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借助统计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有可操作性的现阶段政策建议和中长期改革方向,以解决公共财政、高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博弈的平衡,实现政策绩效的最大化。笔者建议:在增量有限的短期现实情况下,通过对于医疗资源配置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小病够治,大病可治”而不再是原有的“治小病有余,治大病不足”。在长期来看,则将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现医疗制度效率最大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 获第十一届“智慧星火(校级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经济组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美】Steven•A•Finkler著、张纯译:《财务管理——公共、医疗卫生和非盈利机构组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沈群红:《现行医疗服务定价与补偿机制探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3期 4、李军山、江可申、李雪强:《我国医疗费用增长因素实证分析》,《价格月刊》2008年10月 5、龚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的初步研究——政策执行变量模型的视角》,《医保视角》2008年第3期 6、鳃鹏、叶方力、向兵、孔令浩:《经济因素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校医》2008年8月第22卷第4期 7、耿嘉川:《不同利益主体门户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博弈》,《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8、李丙魁:《政府主导下医疗体系的优化改革》,《理论界》2008年第5期 9、朱梅、吴永金:《新形势下高校医疗机构的改革探索》,《中国校医》2003年第4期 10、欧阳芳、沈菊琴:《高校医疗制度现状分析及改革初探》,《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仇雨临,《大学生医保莫成“被遗忘的角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6月26日第3版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李俭峰、徐立军等学者认为,应明确政府在高校公共卫生发展中的职能。 政府能够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其理论依据在于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广泛的缺陷。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比市场机制更能增进经济效率的方法,但只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才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化即帕累托最优。但在现实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经济学理论上的严格假定,因而存在市场失灵,这种现象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尤为明显。众多实践已经证明,医疗卫生事业要强调服务的可及性,要强调投入所获得的健康绩效,此外因个人经济能力和疾病风险之间的矛盾,还要强调互济,属于公共产品。完全商业化、市场化体制是不能做到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的。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历史,几乎都有一个从自由市场调节向集中社会统筹的发展过程。因此,政府对解决居民医疗卫生问题应起主导、关键性作用。过去我国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由国家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2)周燕、周璐也指出,医疗卫生属于公共产品,要切实解决公共医疗领域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强调政府角色的作用。要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起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 (3)刘双伦认为,医疗服务不应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应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非盈利机构是指机构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由另外想要达到的社会功能或特定目的——这正是与其它盈利机构不一样的地方。医疗服务是以病患为中心的事业,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接触病患者生理上的痛苦或心理上的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由此可见,校医院就应当按照非盈利医院的模式建设:第一,明确医学的终极目的与非盈利医院的使命非常吻合,这是它长期存在的一句和目的,也是它要长期努力达到的目标;第二,注重绩效,即非盈利的校医院必须完成社会绩效目的,否则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第三,强化校医院管理,如果缺乏管理的理念架构,就很难拿出具体管理措施,以达到它所追求的造福人群的社会效益目标。同时,校医院可兼顾社区基层医疗发展的需要,为个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