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自杀案件的不良报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小类:
社会
简介:
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已经接连发生了13起跳楼事件。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媒体报道与跳楼事件之间是否有着什么潜移默化的联系。为了避免目前学者们普遍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带来的局限性,我们选择用实验法进行探究,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控制变量,统计结果表明,一些不恰当的报道方式确实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如绝望度上升、自怜度上升,对幸福感知度下降等,从而引发自杀的“维特效应”,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详细介绍:
富士康的连环跳楼案让我们思考:媒体报道与跳楼事件之间是否有着什么潜移默化的联系,是否媒体对与自杀案件的某些报道方式引起受众的心理情感态度产生了某些变化。 我们归纳出目前新闻媒体对自杀案件的报道存在这样一些不当之处:(1)对案情过于悲惨化的描述,读者与这些报道中的自杀个体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加剧绝望程度。(2)采用浪漫化的写作手法美化死亡。(3)片面归因,将不幸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社会环境,忽视个体的社会责任。我们编写了Q1和Q2两份问卷,以测试受试者心理情绪态度的变化量度,两份问卷相应题目测量问题相同。 进行实验:第一步:在实验前一个月让R1控制组和R2实验组填写Q1问卷,用于测量两组被试的心里常态。第二步:一个月后,让R1组阅读完全客观公正的新闻稿X1,后填写问卷Q2;R2组阅读汇集了各种不良报道手法的新闻稿X2,后也填写问卷Q2。第三步:按相关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各种汇总比对。 实验数据显示,受众的冷漠程度降低,同情度上升,关注度上升;绝望程度上升,对生活的绝望态度略有增加而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减弱;自怜程度上升,更倾向于把问题归咎于外界社会环境,解决办法减少。 在风险议题方面,全世界都没有任何法律可以援引,媒体的报道行为主要依靠行业规范和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在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抓紧报道规范方面的建设,采取主动性预防的策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们从微观角度入手,分析受众的心理变化,希望该研究成果能使媒介素养运动进行得更有针对性,帮助媒介发挥培养“智者”。 归纳新闻稿件中对自杀案件报道方式,编写带有不良报道方式的新闻稿。后进行实验,设置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使读消除和带有不良报道方式的新闻稿。后用问卷测量他们绝望程度、同情程度、冷漠程度等心理状态。最后得出受众心理具体变化状态的结论,并提出对自杀案件的新闻报道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不少专家学者或从中西比较,或从人文关怀等宏观角度探讨新闻媒体对悲剧性事件不同报道方式会对社会产生何种不同的影响,而我们的研究力求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个体心理会受到媒体报道的何种影响。 其他学者此类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法,缺陷是研究者被局限在考察已记录好的传播内容上,极易出现信度和效度的问题。而我们的调研是基于实验法进行,真正将理论投放于实践中检验,站在传播的最后一环分析效果产生的原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的研究可深入受众的情感内心,了解受众需求和心理活动,指导大众传媒引导舆论,加强传受双方的交流互动,培养受众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智者”,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我们力求对症下药提出报道建议,希望为新闻媒介敲响警钟,令大众媒介发挥应有的正面传播效果,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并呼吁整个社会尊重生命,关注国运。这不仅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技术议题,更是一种理念、精神上的永恒追求。

作品摘要

富士康的连环跳楼案让我们思考:是否媒体对与自杀案件的某些报道方式引起受众的心理情感态度产生某些变化。 我们归纳出目前新闻媒体对自杀案件的报道存在这样一些不当之处:1、对案情过于悲惨化的描述2、采用浪漫化的写作手法美化死亡。3、片面归因,将不幸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社会环境,忽视个体的社会责任。我们编写了Q1和Q2两份问卷,以测试受试者心理情绪态度的变化量度,两份问卷相应题目测量问题相同。 进行实验:在实验前一个月让R1控制组和R2实验组填写Q1问卷,一个月后,让R1组阅读完全客观公正的新闻稿X1,后填写问卷Q2;R2组阅读汇集了各种不良报道手法的新闻稿X2,后也填写问卷Q2;按相关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各种汇总比对。 实验数据显示,受众的冷漠程度降低,同情度上升,关注度上升;绝望程度上升,对生活的绝望态度略有增加而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减弱;自怜程度上升,更倾向于把问题归咎于外界社会环境。 在风险议题方面,全世界都没有任何法律可以援引,媒体的报道行为主要依靠行业规范和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在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抓紧报道规范方面的建设,采取主动性预防的策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加国际关系学院“起点杯”学术科研竞赛

参考文献

[1]《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 著,冯韵文 译,2008年12月,商务印书馆 [2]《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3]《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调查方式

1、实验法。设置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使其阅读客观公正的新闻稿和使用了不良报道手法的新闻稿,对比测试其情绪态度的不同变化。 2、问卷调查法。设置可以测量受众关注程度、同情程度、绝望程度、自恋程度的问题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根据通过“中国知网”汇总的结果我们发现,富士康连环跳楼案件确实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一时间有关“新闻媒体对自杀案件的报道”的研究课题大量涌现,但这些议题基本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归纳目前对自杀的报道方式”,如文章《由“富士康连跳”事件看转型期媒体的“自杀报道”》,二是集中于为“新闻媒体如何做的更好提合理化建议”这一议题上,如文章《浅论媒体在自杀报道中应负的责任——以对富士康职工自杀事件的报道为例但几乎没有学者立足于受众的角度探究受众阅读中情感态度的微妙变化,而自杀的发生又恰恰最终源于源于态度的改变,因此我们摒弃了对传播内容的研究,而更关注传播的效果。 但“传播的效果”又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数据统计发现,目前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传播学角度,或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或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与公共安全事件的不同报道方式究竟会对社会产生何种不同的影响。他们大多都是从宏观层面上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但我们却希望另辟蹊径,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探讨受众个体心理会受到媒体报道的何种影响。 目前绝大多数的此类研究都是采用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报道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归纳总结媒体的报道内容得出结论,如《网络自杀新闻报道方式研究》就是基于对国内五大网站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是通过对我国四份报纸(《人民日报》(全国版)、《南方周末》、《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的自杀新闻报道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媒体如何建构自杀议题的。但这种内容分析法存在不足之处,即研究者被局限在考察已记录号的传播内容上,而且这种方法对编码的要求过高,极易出现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而我们此次的研究是在实验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真正将理论投放于实践中检验,站在传播的最后一环分析效果产生的原因。 4、与此同时,我们所研究的“极端案件”,与目前国内大量研究的“灾难性事件”或是“公共危机事件”存在本质差异,专门研究这类“极端案件”的学者并不多,所以我们希望这次的工作能填补此处的空白。 5、在风险议题方面,全世界都没有任何法律可以援引,媒体的报道行为主要依靠行业规范和自律意识。我们注意到国外在报道方面有一些规范,但在中国,这方面仍是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