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调查研究——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中国,艾滋病患儿面临着严重的失学问题。这些患儿多由母婴传播、输血传播感染艾滋病,他们大多出生在贫困的农村,饱受歧视。虽然法律规定艾滋病患儿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很少有正规学校肯接纳他们。本调查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调查其现状、分析其集中模式的利弊,以期在现有国情下探究可行的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解决其失学问题,保护广大艾滋病患儿的合法权益。
详细介绍:
在中国,艾滋病患儿面临着严重的失学问题。由于没有官方统计,中国到底有多少艾滋病患儿还是一个未知数。事实上,在河南、安徽、山西等艾滋病重灾区,患儿数量不容小觑。这些患儿大多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多由母婴传播、输血传播染病,备受歧视。虽然法律规定艾滋病患儿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很少有正规学校肯接纳他们。本调查旨在在现有国情下,找到一种或几种可行的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以期促进艾滋病患儿上学难问题的解决。 该调查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是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的“红丝带小学”——全国首家为解决艾滋病患儿上学难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小学,该小学以一种集中教育的方式解决了患儿的上学问题。该研究通过对红丝带小学学校及学生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分析这种集中模式的利弊及其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的可行性,同时提出救助艾滋病患儿的建议。 该调查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查阅文献等。为了得出科学的结论,笔者在红丝带小学实地调研后,又针对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的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媒体人、NGO负责人等,包括: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主编白剑峰(曾报道红丝带小学) ◆ 纳兰东珍传播研究中心(救助艾滋孤儿的NGO)相关负责人李丹等 ◆安徽省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会长张颖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负责人刘小平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毛明华(心理学)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王军(法律) 经过调查、采访与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红丝带小学这种集中教育的模式可在歧视严重、条件相似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采用,并由NGO作为救助主体,由政府鼓励和扶持相关项目;但从长远来看,该模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分散进入正规学校上学是最理想的方法。

作品图片

  • 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调查研究——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
  • 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调查研究——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
  • 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调查研究——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
  • 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调查研究——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
  • 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调查研究——以全国第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红丝带小学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调查的目的是:在目前中国环境下,探究可行的艾滋病患儿的教育模式,以解决其失学问题。 山西省临汾市红丝带小学是全国首家为解决艾滋病患儿上学难问题专门设立的小学。本调查通过了解红丝带小学的现状,分析该小学作为一种解决艾滋病患儿教育问题的模式的利弊,并探究其在全国推广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对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采用了实地调查、问卷、深入访谈、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使结论更加科学,笔者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先进性:在国内外艾滋病患儿的教育问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该调查是基于中国国情下,对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的探索,这个问题在之前并没有得到解决,该调查的结果和建议具有先进性。 独特性:该调查是基于中国艾滋病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在笔者所查找的资料中,并没有深入的同类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调查既全面呈现了红丝带艾滋病患儿小学的现状,又探讨了该模式的利弊及在全国推广的可行性,并试图寻找解决艾滋病患儿教育问题的最好模式。一方面可以引起人们对艾滋病患儿的关注,伸出援手;另一方面,该调查结果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翔实的一手资料,为他们更好地解决艾滋病患儿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借鉴。

作品摘要

在中国,艾滋病患儿面临着严重的失学问题。这些患儿大多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多由母婴传播、输血传播染病。虽然法律规定患儿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很少有正规学校肯接纳他们。本调查旨在在现有国情下找到可行的艾滋病患儿教育模式,以期促进其上学难问题的解决。 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的“红丝带小学”——全国首家为解决艾滋病患儿上学难问题而由医院专门设立的小学,该小学以一种集中教育的方式解决了相关问题。该报告通过对该小学学校及学生现状的调查,分析这种集中模式的利弊及其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救助艾滋病患儿的建议。 该调查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查阅文献等。为了得出科学的结论,笔者又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媒体人、NGO负责人等。 经过调查、采访与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红丝带小学这种集中教育的模式可在歧视严重、条件相似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采用,并由NGO作为救助主体,由政府鼓励和扶持相关项目;但从长远来看,该模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分散进入正规学校上学是最理想的方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2月,获得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二等奖(该比赛由白岩松发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011年5月,获得“挑战杯”中国传媒大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艾滋病媒体读本》李希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中国艾滋病调查》高耀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艾滋致孤儿童救助经验交流会会议文集》2007 4. 《艾滋法律律师读本》 惟谦艾滋法律项目 5. 《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2003 6. 《污名与歧视:以中国的艾滋病为例》张慧,2004 7. 《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中国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景军 8.《艾滋致孤儿童救助经验交流会会议文集》2007 9. 北京东珍纳兰文化传播中心惟谦法律项目组杂志《惟谦》第一至十期 10. 中国红丝带网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艾滋病蔓延的主要渠道是性传播,由于母婴阻断水平高,因此感染艾滋病的儿童人数极少,在救助艾滋病患儿方面的经验和研究也较少,他们关注的焦点在艾滋病孤儿(父母感染并死于艾滋病,但自己并没有感染艾滋病)身上。 中国相关的NGO、救助协会等也曾在救助艾滋病孤儿方面进行过经验交流。他们的研究包括艾滋病孤儿的教育、心理、社会等问题,而针对艾滋病患儿,关注点大多在患儿的身体状况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上,对如何解决其教育问题缺乏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艾滋病孤儿虽与艾滋病患儿有所区别,但面临的不少问题是类似的。综合中国和外国(借鉴了联合国,美国,博斯瓦纳、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等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的调查报告),他们在解决艾滋病孤儿的教育问题上比较认同的观点有,家庭寄养,发挥社区的力量,认为机构集中管理艾滋病孤儿是不好的解决办法,对艾滋病孤儿生存技能进行培训,完善国家相关法律等。 在中国,专门的艾滋病患儿救助机构很少,红丝带小学是其中之一。大部分救助机构的救助对象同时包括艾滋病孤儿或其他艾滋病人群。在如何专门解决艾滋病患儿的教育问题上,还是空白,各地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和研究成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