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报告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管理
- 简介:
- 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为调查分析对象,选取“北邮人论坛”为核心的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一年内的每周五十大论坛发帖(总结2600条帖子)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总结出一系列有关论坛话题结构、论坛与校园生活、校园网络舆情主体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规律。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的相关规律,为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 详细介绍:
- 当今大学校园中,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和衣食住行一样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社会关注、评论学校管理的重要平台。而在众多校园网络的使用平台中,校园论坛由于具有使用方便、信息传播快捷、用户群数量大、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最主要的载体。通过校园论坛,学生们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众多意见的聚集状态,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内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流大学,信息网络的使用在广大学生中更是十分普及。通过使用校园网络,学生们利用以“北邮人BBS”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这些信息会涉及到学习、就业、个人情感、学校管理、社会突发事件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为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引导、完善对学生的管理、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研究校园网络中信息的构成形式、传播渠道、发展规律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学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将北京邮电大学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措施。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主要是依托于“北邮人论坛”,通过对论坛中学生发布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按照舆情的构成因素——校园网络舆情主体、客体、中介事件——进行分类,并且剖析具体事件其产生的原因和环境,从而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分析得到的特点和规律,为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引导、完善对学生的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可行的建议,以此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摆脱了传统舆情分析中过于偏重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性分析的弊端。在充分考虑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基础之上,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数据统计和调查,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明确网络舆情作用于现实情况的规律和方式,从而能够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对校园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引导和管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当今大学校园中,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和衣食住行一样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研究校园网络中信息的构成形式、传播渠道、发展规律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学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将北京邮电大学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措施。
作品摘要
- 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为调查分析对象,选取“北邮人论坛”为核心的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一年内的每周五十大论坛发帖(总结2600条帖子)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总结出一系列有关论坛话题结构、论坛与校园生活、校园网络舆情主体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规律。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的相关规律,为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曾获 北京邮电大学 ”创新奖” 人文社科类论文一等奖 以本次调查为核心的项目经申报,成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 [1]周德全,李朝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2]朱建华.突破高校BBS 管理三重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8- 6- 6.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 2007,(1).
调查方式
- 本课题在实践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访谈法、观察法、收集资料等调查方法,其中核心方法是通过对2600余条帖子的实证分析来得出相关的规律性认识。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舆情研究类似于西方的民意研究。从19世纪丌始,西方的民意研究就受到、社会学者、政治学者和社会心理学者等社会科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得以蓬勃的发展。各国的政党,尤其是西方政党正是通过网络传媒这座电子桥梁,实现党员、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党内重大决策,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方利益,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国内研究现状 《舆情研究概论》是我国第一部舆情基础理论专著,王来华对于舆情进行了以下定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题的民众对作为课题的国家管理者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要来说,他认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张克生老师提到,舆情可以认为是国家决策的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须设计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生)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状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状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简单些讲,舆情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我国新闻学者王建龙认为,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众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它源于社会显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身产生、发展、传播、变化的规律。社会舆情一旦产生,就具有波状扩散的传播特性,具有同类群体反复叠加、快速扩散的传播特点。社会舆情的涨落变化与社会矛盾运动相互对应,不同群体既因各不相同的矛盾产生不同的舆情,又因不同时期矛盾的转变交替导致不同舆情的消长。 根据以上的研究经验,刘毅老师提出了一个舆情的新的定义: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国内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而真正提出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因此,笔者以“北邮人论坛”作为载体,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北京邮电大学的网络舆情进行控制的具体措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