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沟通层次理论与交流平台选择
小类:
社会
简介:
网络作为目前的主流媒体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信息载体,但庞杂的网络平台常使网民无所适从。作品旨在对如何在有效时间内选择出最合适的网络平台提供帮助。 作品通过首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提炼出网络平台具有的五个普遍特性;再次下发问卷,通过所得数据均分构建出网络沟通层次模型。通过相似图形分析将网站分为四层,进而提出网络沟通层次理论。最后模型及理论进行验证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引导互联网环境进入标准化。
详细介绍:
沟通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沟通媒介也不断涌现。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发展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媒介之后又一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沟通,因其所独有的网络环境和科技性而区别于普通的沟通方式,为不断追求便捷性的现代人所接受。但面对日益多发的网络交流问题和庞杂的网络平台种类,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选择出最适用的网络平台这一问题呼之欲出。本文的创新点及所得结论在于: 1. 依据对网络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方式所获取的749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基础,并针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提炼得到网络平台所具有的5个普遍特性——受众性、替代性、交流性、指导性、分享性。 2. 为了获取不同网站满足5个特性情况资料,再次下发问卷。通过对不同交流网站特性平均分的研究形成“网络沟通层次模型”。研究显示不同的交流网站会在某一特性出现明显突出的现象,依据不同的突出趋向将网络交流平台划分为传播诉求层、分享诉求层、情感诉求层、价值诉求层,进而提出“网络沟通层次理论”。 3. 此外“网络沟通层次理论”的提出对于网络沟通平台选择、相关领域借鉴、互联网网络环境标准化等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通过“网络沟通层次模型”使用者只需依照自身的需求给5个特性评分,即可在模型中找到对应的沟通层次。从而最终指导使用者更好地选择网络沟通平台,提高网络沟通效率和效果。

作品图片

  • 网络沟通层次理论与交流平台选择
  • 网络沟通层次理论与交流平台选择
  • 网络沟通层次理论与交流平台选择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网络因具有快捷性、经济性、广泛性的优点,逐渐被世人所接受,成为主流媒体之一。但随着网络平台多元化发展,庞杂的网络界面充斥着使用者的眼球。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选择最适合的网络平台,对于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和减少网络无效信息数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建立网络沟通层次模型,从而提出网络沟通层次理论;旨在对网络使用者在网络平台选择方面给予指向和帮助。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次研究首次利用问卷得出的真实结果,提炼出网络平台所具有的5个特性——受众性、替代性、交流性、指导性、分享性,并再次下发问卷,利用满意度评分建立网络沟通层次模型——面积雷达图;通过模型分析,依据不同的突出趋向总结出四类图形,同时将网络交流平台划分为四层——传播诉求层、分享诉求层、情感诉求层、价值诉求层,从而提出“网络沟通层次理论”。最后对理论进行验证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前景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今社会已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沟通形式正走向多样化。对网络沟通平台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为网络的沟通层次给出理论解释,解决多发的网络沟通问题。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通过网络沟通层次与现实沟通层次的对比,可得网络沟通传播效应、社会价值的量化结论,对于广告、政府宣传等具有显著现实意义。沟通层次的界定对沟通平台及网民群体都具有科学性,它提供了网络发展评价的新思路,是通过网络折射社会现状的新方法。

作品摘要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又一主流媒体,而互联网已逐渐走入今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在网络上除了交流信息外,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更是社会现状的晴雨表,也是网民上网诉求的主要反馈渠道。但面对日益多发的网络交流问题和庞杂的网络平台种类,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选择出最适用的网络平台这一问题呼之欲出。 本文首先通过第一次的问卷调查将现有网络平台提炼出5个较为突出的特征——交流性、受众性、替代性、指导性和分享性。接着选取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7家网站进行评分,旨在通过评分的形式分析目前网站满足该5项特征的情况。而后依照计算出的均分结果画出不同网站的面积雷达图。最后利用面积雷达图结果把具有相同图形趋向的网络平台归集为4个层次——传播诉求层、交互诉求层、情感诉求层和价值诉求层,形成“网络沟通层次模型”。 进而提出网络沟通层次理论。网络使用者只需依据自身的需求对上述5个需求特性进行评分,通过评分结果的面积雷达图即可找出对应层次的相关适合网站。该模型对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减少网络无效信息具有指导性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无。

参考文献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调查 各大门户网站的调查数据 网民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及其他。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沟通是人类社会组成的必要方式。沟通常常包含了如下几个要素:发送者、接收者、编码和解码、目的、环境、信息、渠道、反馈、噪音(张明玉和邬文兵,2005)。只有这些沟通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构成沟通的有效体系,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 而网络的沟通是现代社会沟通的重要形式。很多学者都对网络对沟通的影响做过一些研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沟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白淑英,2001; 涂朝霞,2007)。 同时巩毅梅等(2006)研究了网络对沟通行为的正性影响,另一方面,郭习松(2005),王常宇和李艳梅(2006)从负面研究了网络对沟通行为的影响。 外国对于网络沟通的研究相对于中国开始的较早。Howard较早地把网络沟通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Shu-Chu(2002)认为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快速发展,当代组织倾向于采用网络沟通来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网络沟通已经成为该组织活动的组成部分。网络沟通(CMC)允许成员在其工作组工作,而不必面对面,它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上的费用。Nathan(2002)认为网络沟通中的信任相关于四个不同的通信情况:面对面,视频,音频和文字聊天。视频和音频会议团体几乎一样面对面好。 对沟通进行层次分析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杜清玲和巴连良(2007)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有层次性的系统世界”,因此沟通作为一个系统也具有层次性。王培才(2007)将沟通分为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行为沟通三个层次。陈依群和刘新华(2006)认为在组织内外部,存在着不同的沟通层次,识别不同的沟通层次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性工作。而曾仕强(2001)直接将沟通分为三个层次: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不沟而通。而沟通的最终目标,在使全员达到和谐并收到最佳的效果,必须经由“说明”、透过“情感”、建立“关系”来进行“企图”。这四种过程,都是沟通的分段目标,不可有所忽略,以免构成障碍,本文的沟通层次理论也基于此展开。 但纵观国内外之前关于网络沟通问题的研究,都没有做到对网络沟通的层次进行系统性的分类,虽然对其层次的重要性多有提及,但是并未给出阐述和应用。本研究在考虑网络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沟通层次理论并对其,通过建立模型,提出怎样将信息放于最合适的平台从而最有效地传递信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