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我国15个省市的调查和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气候变暖和低碳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事实上,发展低碳经济也包括了社会公众的行为习惯问题。本调查以我国15个省市的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以居民低碳行为着手,得到一系列的结论并出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对策。
详细介绍:
本研究共历时两个多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社会调查是基于第一阶段的“绿色长征”活动的低碳调研而继续开展的。研究者通过实地访谈、调查数据分析和文献整理等方法,运用SPSS16.0、 Excel和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居民具备一定的低碳知识,但仍存在不少知识盲区;(2)社区居民的低碳参与意愿高,却不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个人低碳习惯和公共低碳行为;(3)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意识到低碳的意义、低碳生活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障碍;(4)多元化的媒介宣传和社会各主体的共同作用,是深化居民低碳意识的重要方式;(5)低碳知识、低碳重要性和受教育程度与个人低碳习惯、公共低碳行为显著正相关;(6)低碳意义与公共低碳行为显著正相关,对个人低碳习惯的影响程度不显著;(7)年龄与个人低碳习惯显著正相关,对公共低碳行为的影响程度不显著;(8)性别和收入对低碳行为的影响程度都不显著。 为此,本报告从宣传机制、政策制度和其他方面提出一些建议:(1)充分发挥宣传主体的作用,深层全面普及低碳知识;(2)正确认识宣传客体特点,有效选择开展低碳宣传;(3)利用多元化的宣传媒介,调动居民低碳生活热情;(4)健全低碳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居民产生低碳行为;(5)研发低碳科技创新产品,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6)开展创新性低碳活动,提高居民低碳活动参与度。

作品图片

  • 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我国15个省市的调查和分析
  • 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我国15个省市的调查和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撰写目的是挖掘影响居民参与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使绿色长征活动更具现实意义。本文的思路是: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分析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将行为经济学、社会学与环境经济学相融合,在“绿色长征”预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覆盖全国15省市的二次调研,文章采用实证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影响居民参与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从而更易于搞清楚我国居民“不参与”行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便于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来改善目前居民的参与现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撰写目的是挖掘影响居民参与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使绿色长征活动更具现实意义。文章描述分析了居民低碳行为现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社会背景、低碳知识、低碳意识三方面对我国居民低碳行为(个人低碳习惯和公共低碳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建立居民低碳行为模型,最终根据所得结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作品摘要

低碳问题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居民参与已成为解决低碳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低碳经济不仅牵涉到地区、政府和企业的产业选择问题,也牵涉到社会公众平时的行为习惯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居民具备一定的低碳知识,但仍存在不少知识盲区;(2)居民低碳参与意愿高,不一定会有强烈的个人低碳习惯和公共低碳行为;(3)居民已经意识到低碳的意义、低碳生活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障碍;(4)多元的媒介宣传和社会主体的共同作用,是深化居民低碳意识的重要方式;(5)低碳知识、重要性和受教育程度与个人低碳习惯、公共低碳行为显著正相关;(6)低碳意义与公共低碳行为显著正相关,对个人低碳习惯的影响不显著;(7)年龄与个人低碳习惯显著正相关,对公共低碳行为的影响不显著;(8)性别和收入对低碳行为的影响都不显著。 为此,本报告提出一些建议:(1)发挥宣传主体的作用,全面普及低碳知识;(2)正确认识宣传客体特点,有效开展低碳宣传;(3)利用宣传媒介,调动居民低碳生活热情;(4)健全低碳相关的政策法规;(5)研发低碳科技创新产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6)开展创新性低碳活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调查方式

研究小组调查人员通过实地采访与电话、邮件回访的形式开展问卷实施和实地访谈活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文对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研究得益于大量学者对环保行为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启发。 关于人类环保行为的产生最常见也是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态度——行为理论(Ajzen and Fishbein 1980;Madden,Ellen and Ajzen 1992)。人类的行为更多的是依赖于结果的出现,而不是信息或是建议,尤其是对于环境问题,当孩子们或是国家被建议考虑未来事项时,这种要求己远远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很少有人会依据这些建议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当他们的生活质量真正面临环境问题时,如缺水或是空气污染,行为就会立刻发生改变。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态度,态度变化会导致行为迅速的改变。在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中,态度都是一个极度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Hughes(1973)认为态度是一种经由学习获得的精神状态,它反映出个体对人、事、物或观念的喜欢或不喜欢,因此态度包含信念、感受、反应及价值评估等。 很多学者又将社会学的因素引入到环保行为分析中,即将环保态度、个人社会背景变量共同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其对环保行为的影响。Kent Liere和Riley Dunlap(1980)采用年龄、社会等级、居住地、政治倾向和性别作为五个解释变量,考察其与环境关注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关注环境质量;社会等级越高,对环境就越为关注: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的环境关注程度要高;政治上倾向于自由和较为激进的人要比保守的人关注环境;女性要比男性对环境更为关注。 国内学者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少。作为刚刚热起来的低碳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笔者主要参考了现在的关于环保方面的研究,结合低碳的热点从低碳知识、重要性、意义及行为等方面着手分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