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田野调研报告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期间到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进行了田野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对东峪村的经济情况、社会情况、教育情况以及村民对政府政策的熟知程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并且对东峪村进行了SWOT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本小组成员结合对东峪村的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及相关建议。
- 详细介绍:
- 本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期间到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进行了田野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用简单的抽样法把调查问卷发放给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村民,6个人分成两组分别走访了几户村民,本农经特色小组发放了问卷并全部收回。在调查结束之后将收回的问卷统计归类,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东峪村的经济情况、社会情况、教育情况以及村民对政府政策的熟知程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并且对东峪村进行了SWOT分析,优势分析(Strength)自然环境好,土质有利于板栗生长;风景优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村庄人口较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比大村容易提高;民风淳朴,领导得力,村民团结;劣势分析(Weakness) 随着农民要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农民增收缓慢;本村的旅游景区知名度较低,游客较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特色产业生产水平及质量相对较低;随着村民对文化、体育、休闲活动的需求日益迫切;村民希望尽快增加室内及室外活动场所;机会分析(Opportunity)威胁分析(Threat)地处山区,易发生然灾害;村的生活水平与未来发展的矛盾;村的生活水平与未来发展的矛盾 针对发现的问题,本小组成员结合对东峪村的分析,加强优势,改善劣势 ,抓住机会,减少威胁提出了发展对策及相关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理解“三农”,我们选择了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村民经济生活状况,未来发展规划,农民致富情况及政策的落实情况等,对农村发展给与一定的建议。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专业知识,在未来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深入基层,学以致用,贴近农民农村的工作态度,我们必须深入农村,展开调研活动,发挥我们的专业知识,全面系统的将东峪村的整体情况以及村中的变化展现给村民。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深入农村,了解未来发展规划,农民致富情况及政策的落实情况等,对农村发展给与一定的建议,使得东峪村能够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作品摘要
- 中国的“三农”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低,就业率低,农民个人素质也未有大幅度提高,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为贯彻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相关要求,既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本调研小组于2010年暑假期间到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进行了田野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对东峪村的经济情况、社会情况、教育情况以及村民对政府政策的熟知程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并且对东峪村进行了SWOT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本小组成员结合对东峪村的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及相关建议。此次调研活动中,我组成员深入农民生活,与农民进行深入交谈,掌握了农民生活的一手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曹光明. 板栗疫病与主要生境和经营因素的定量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02) . [2] 李慧欣. 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3] 温家宝总理强调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J]. 农家之友, 2006,(12) [4] 郭乐伟, 周永芳. 提高村民素质 促进文明建设[J]. 学习导报, 1995,(04) [5]
调查方式
- 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深入 农户,与农民交谈,与村委会主要领导进行交流学习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关于农村调查,不得不提及1929—1930年“无锡、保定农村调查”,首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是由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陈翰笙发起并组织领导的。其他有影响的调查,有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张闻天主持的晋陕调查;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的六省农村调查;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 现如今关于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在京郊有影响力的如,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这是由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历时半年调查研究的成果。沟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相互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在科学的社会调查兴起之前,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S..Smith,1845—1932)的著述最有影响,他在山东、天津、通州等地传教四十余年,1899年出版了《中国乡村生活》,备受中国学者推崇。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农村调查,外国人仍是先行者,国外学者最早的中国农村调查始于1914年。清华学校社会科学系教授狄特摩尔(C.G.Pittmc,)指导学生对清华园附近的195个农户进行调查。1918年,以《中国生活标准的一个估计》(An Estimate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China)为题发表。 但1933年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除了日本满铁之外,外国学者的实际调查基本没有延续下去,由于战争侵扰而搁浅。 二十年间国外学者主持的中国农村调查有十数次,与中国学者的调查比较,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国外学者的农村调查比中国学者早10年之久。中国人最早的农村调查,可能是1923年清华学校陈达教授组织的北京西郊成府村调查。外国学者之所以先于中国学者,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他们最先掌握了一套先进的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第二,这些调查的领导者、组织者,除了白斐德之外,几乎都是在华任教的大学教授,而且多是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他们既有先进的调查方法,又有在中国生活的丰富经验,使其农村调查具有普通学者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三,国外学者调查范围广,时间久。如甘布尔的华北农村调查花费五六年的时间,卜凯主持的两次调查更是一般调查无可比拟的,分别持续了5年和6年,涉及7省17处、22省186个县。国外学者的农村调查之所以能维持如此之长的时间,显然与他们有比较雄厚的财力支持有关。